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访谈

独家专访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张莹:中国代表带你走进COP28,感受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

时间:2023-12-12    来源:中国环境APP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正在阿联酋迪拜举行。为了此次会议顺利召开,中国代表团成员们做了哪些准备?会场周边有哪些奇闻趣事?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张莹。

中国环境报:此次您是以什么身份参会?主要负责哪些方面的工作?参与了哪些会议议程?

张莹:我这次是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团队成员,负责组织两场边会与安排单位申请的展台相关活动参加这次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是最早在UNFCCC正式注册的中国观察员单位之一,因此可以通过UNFCCC秘书处申请大会边会与展台。此外,我们单位这次还在中国角主办了两场边会,其中有一场的组织安排工作也是由我承担,所以这次在迪拜待的时间比较长,从会议开幕一直待到第二周。除此之外,我也参与了会议中其他单位组织的一些活动,比如代表我们团队在绿区中国馆参加“通向零碳的产官学协同行动”边会介绍了一些相关研究成果。

中国环境报:您会前做了哪些准备?

张莹:因为这次任务比较繁重,会议前期主要就是忙于对接各位参会嘉宾,安排会务工作,我们的几场边会,请到了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耶鲁大学哲学系莱特纳哲学讲席教授、联合国2023年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独立科学家小组成员专家、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英国八达通能源公司的高级研究员、非洲可持续解决方案组织的融资项目分析员以及国内各研究机构和商业部门的代表,应该说广泛地反映了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观点与立场。

在我们的几场边会上,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邀请各位参会嘉宾解读会议进展,讨论现实挑战与机遇,展望未来发展,应该说无论是发言者还是现场观众都从中收获良多。我们在大会展台区还有三天的展位,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了湖北红畈村建设零碳村的经验,同时全面展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团队提出的零碳微单元解决方案,很多国内外的参会人员都在展台驻足,跟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总体来说,我们的任务都顺利完成了,对外展现了中国净零碳转型的努力与成就,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全球层面也得到了很多的回应。

中国环境报:您这是第几次参会?您觉得这次会议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张莹:这次会议是我第三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我刚工作就参与了2009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那次会议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气候大会,然后我参加了2019年马德里气候大会,这次又是被称为规模最大的一次气候大会,我的感觉是,参加人数与热情远远超过了哥本哈根的大会。但是和哥本哈根的组织失误不同,这次总体来看,大会还是井然有序的。我印象中,2009年时参加哥本哈根大会的人数应该是在5万人左右,远远超过了主会场的承载能力,因此每天不得不按照先到先进的方式,达到会场承载力后,只能让大批参会人员在会场外排队等候,很多边会和活动也因此无法正常进行。而这次迪拜大会的参会人数据称约为8万人左右,虽然在会议前几天排队注册的人也比较多,但是基本都能正常进入会场开展活动。主办方也会根据人流情况采取不同的分流措施,加上这次会议是在一个范围较大的世博园区内进行,因此在会场各处也没有感觉特别明显的拥堵情况。

大会之前,我们就从会议安排中了解到,本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将举办世界气候行动峰会,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邀请了来自政府、金融界、商界和民间社会的世界领导人来参加这次峰会,动员各方为了实现气候目标加强行动,因此也对这次会议充满期待。应该说,这次会议确实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传统上在气候大会上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是中美欧及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这次会议上,以东道主阿联酋为代表的海湾国家,无论是对会议的安排,对一些重要议题的推动还是借助会议之机宣传国家文化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之相对应,欧美等地区国家,却并没有在会议上给大家带来太多惊喜。

中国环境报:中方有多少人参会?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

张莹:来自中国的参会团队无疑也是会场中让人无法忽视的一股力量,中国应该是本次大会参会人数比较多的缔约方之一,据悉这次大会中国角各项活动的参会注册人数已经超过2000人,远超往年。来自中国的政府部门、学界、商界、社会团体以及媒体的代表每天都忙碌地穿梭于各会场之间,通过会议活动宣传中国致力于实现积极气候目标,实践气候承诺的成效。与以往不同,除了气候领域的对话交流之外,中国角还组织了很多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比如好几个可爱的熊猫形象展示,还有帮外国人用毛笔写下自己的中国名字的展台,这也使得中国角成为会场中一个著名的网红打卡地。

中国环境报:此次参会,您最关注哪些方面?

张莹:我这次是带着非常具体的任务来参会的,所以我每天最关注的是我们单位每个边会,每天的展览是否都顺利完成任务,我们团队本次参会主要是为了宣传潘家华学部委员所提出的“零碳微单元”概念与实际案例,我们也会针对每天会场见到不同利益相关方对该方案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加以回复解答,并参与一些希望在这一领域开展合作的具体讨论。当然,我也时刻关注着会场B1区,也就是谈判区的情况,尤其是跟“公正转型”相关的议题每天有没有新的进展。因为这个主要是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应该对该问题跟踪了近10年,一步步看着这个议题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因此也是抽时间查一下官网的各种成果文件,了解议题进展情况。

中国环境报:此次参会,您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见闻?

张莹:会议中,有很多印象深刻的时刻,比如各国参会代表以各自方式表达对气候问题的态度,唱歌、跳舞、行为艺术等。比如,我们社科院团队带队的潘家华学部委员在整个会议期间敬业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潘老师在20多年前就投身于全球气候治理工作,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也有近10年没有参会,这次参会,他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投入与各项工作,无论是主持我们自己的边会,还是在展台介绍我们团队的一些研究思路和成果,以及跟各路代表就谈判议题开展的沟通与交流,几乎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潘家华学部委员的脑子就是一个活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数据库,我也很好奇,他怎么能记得住那么多参数,正是因为他随时调动出的这些信息,在各种讨论中,都能让与我们交流的国际参会代表都能认可中国为提振全球气候雄心做出的坚实努力。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我们单位参与气候谈判的王谋老师,我们这些不用参加谈判的团员每天回酒店都基本很少有早于9点的,多半都是10点多,但是王谋老师每次谈判任务重,回酒店每天都比我们还晚,特别到第二周,会期临近结束时,甚至有时都到转钟才能回去休息,第二天还要一大早继续谈,非常令人感动。我们整个会议期间,相约他一起吃顿饭都没有找到机会,因为确实每天他都需要参与谈判,写总结材料,很辛苦。这些情况可能真的是不为大众所知,但是确实是有一批默默无闻为了国家利益无私奉献的代表团成员每天都在辛苦工作。大家看到的每一条通过的决议,甚至每一个单词,都是他们认真审读,不断讨论后的成果。

中国环境报:参加这次会议,您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张莹:其实很难说有哪些收获,因为我不是一个气候圈的新人,这些情况,我也经历过好几次,这次大会虽然热闹,但是对我而言也并没有太多新奇感。但是,我也是切切实实感受到全球各界对气候问题的关注还在不断加温。在会场中,我不经意间曾与很多名人擦肩,比如比尔盖茨、谭德塞、摩洛哥公主还有中国明星刘涛等。这些来自各领域的名人此刻都汇聚在迪拜已经说明了气候问题的巨大影响力。我也是希望这些关注能够转变为实际行动,各国团结一致为解决气候问题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