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大地文心”采风作品 | 王怀宇:行走北疆 关注生态

时间:2024-01-02    来源:中国环境APP   

2023年秋天,我有幸受邀参加由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环境报社联合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内蒙古自治区文联承办的“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活动,首次登上中国生态文学论坛,也首次来到鄂尔多斯和巴彦淖尔。

知道鄂尔多斯这个“暖城”,还是源自那个“温暖全世界”的羊绒衫广告,等我真正来到这个城市,真的被各种暖流“温暖”了。这里的金秋九月是温暖的,这里的风土人情是温暖的,这里的生态环保事业也同样做得热火朝天。

我们采风之行的第一站,是伊金霍洛旗蒙苏工业园区的“零碳”产业园。

园内电子显示屏上的高科技元素画面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眼球:绿色充电机器人在自由行走、换电重卡以微缩模型的方式展示着绿色电力的应用过程……我跟在著名作家叶辛身后,一边交流,一边“沉浸式”地感受内蒙古“零碳”产业的蓬勃发展。

当车辆驶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时,我的眼睛又被绿色填满,道路两侧的绿植随着地势高低而延绵起伏。

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详细介绍着公司的发展前景以及项目进展:“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产业制造基地。预计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合计约758亿元,年产的光伏组件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装机量,可在其30年的生命周期中,转化14万亿度的绿色电力。”

同样的绿色能源,在伊金霍洛旗神东煤炭集团布尔台煤矿采煤沉陷区,则变成了一片光伏发电的“蓝色海洋”。在这里,曾经的采煤沉陷区,正焕发蓬勃新生机:以“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光伏+”模式,推动“风光储氢”一体化发展。未来,这里将建设装机容量5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约为9亿千瓦时,可实现年产值约2.55亿元。

而在达拉特旗库布齐沙漠腹地,则镶嵌着一幅巨型骏马图,这就是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用19.6万块光伏板拼成的巨型光伏电站。蓝色光伏板随着绵延的库布其沙漠起伏,如阵阵波涛,在漫漫沙海中涌动成“光伏海洋”。光伏板下,药材和牧草丛生,绿意盎然。达拉特旗将新能源发展和荒漠化治理相结合探索出的“光伏治沙”新模式:“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骏马电站的出现,既让“沙窝”变成了“金窝”,也让防沙治沙与安居乐业相结合的梦想变成现实。

看着沙漠中的“蓝色海洋”续写着绿色能源的新鲜神话,听着内蒙古人与沙漠之间讲不尽的传奇故事,我觉得这茫茫沙海之上,正呈现着当地人的治沙智慧,情不自禁地说道:“达拉特旗的大骏马,奔出一条幸福路啊!”

来自黑龙江的著名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也说:“下车时,我发现一只野鸡就在十几米外的草丛里飞了起来,这说明生态环境改善后,就能吸引野生动物前来。通过对采煤沉陷区治理后发展光伏发电,在光伏板下种植苜蓿等经济作物,这种方式不仅拓展了土地的附加值,还赋予了土地新生命,为未来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可能。”

在鄂尔多斯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一座沙漠博物馆浓缩了恩格贝的治沙史,在恩格贝沙漠博物馆,讲解员从一粒沙讲起,向采风团展示了荒漠地区合理开发利用的种种新实践。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经过多年努力,在库布其沙漠与黄河之间构筑了一条长约15公里、宽约1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大大减少入黄泥沙量,明显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著名作家叶辛于20多年前曾到访内蒙古。再次来到鄂尔多斯,他的内心感慨万千。满怀深情地说:“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保工作不断进步,环境保护得很好。我一定会用散文或者随笔的方式来讲述这里的生态文明实践故事。”

我生在东北,长在东北,早已惯了干旱和风沙,鄂尔多斯的自然环境和我家乡白城很相似,我的家乡人多年来一直坚持治碱治旱,鄂尔多斯的人们则是坚持治风治沙。再一次以脚步丈量大地,来到人与生态环境战斗的第一现场,不由年激发起我内心的无限感慨。今天的鄂尔多斯,正可谓:绿能涌动,“风光”无限。随着越来越多新项目的推进,“零碳”产业正在快速成型,一座新崛起的“零碳”之城向全国乃至世界宣告它的绿色方案。

接着,“大地文心”采风团来到巴彦淖尔市。在这里,“沙漠变绿洲”也早已不是神话。

在素有“沙之地”之称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磴口县,采风团看到了“梭梭树下产绿金、沙生百草尽是宝、荒漠披绿胜良田”的别样景致。从20世纪50年代起,磴口县开始和沙漠作斗争。在“以生态建设统揽全局,创建黄河中上游生态第一县”的目标指引下,加快乌兰布和沙漠造林绿化步伐,重点围绕防沙治沙,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新时期,在确立“沙漠资源观”,在坚持保护沙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沙草产业。 如今,依偎着梭梭林和四翅滨藜的沙地上,冒出了一行行笔挺的“金笋”——肉苁蓉。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的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有机中蒙药材种植基地,形成肉苁蓉、甘草产业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的绿色财富循环经济链,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实现治沙又致富的绿色梦想。

当采风团来到位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国营新华林场时,则看到了一排排苍翠的白杨树屹立在金黄的沙丘上,延伸出一条条林间小路。我们又从博物馆了解到更多的历史记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华林场生态环境恶劣,风沙对周边农田的危害很大。从1978年开始,三代林场职工结合当地树种开展大规模造林治沙。先后开展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目前,林场内的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5%;沙地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三代林场人60年的坚守,让新华林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如今的磴口县,荒漠变林海,碱滩变良田,林场周边农田愈加稳产、高产,村民收入显著增加,愈加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了84种野生动物和10多种鱼类在此繁衍生息。

著名作家梁鸿鹰就出生在磴口县,眼前的景象,与他少年时期的记忆截然不同。梁鸿鹰的少年记忆与风沙联系在一起,那时候人们出门就是一嘴沙,回家后都灰头土脸,风沙干旱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在实地参观家乡及周边地区的生态治理情况、感悟到治沙人坚韧不屈的精神后,梁鸿鹰备受震撼。他表示:“今后要致力于宣传家乡人民的治沙精神,发挥生态文学的作用,为生态建设提供内生精神动力,以生态文学助力美丽北疆、美丽中国建设。”

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采风团还惊喜地看到了乌梁素海上空自由飞翔的大群鸥鸟。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每年,黄河水会经三盛公水利枢纽流进乌梁素海,这座黄河上唯一以农业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大型平原闸坝工程,不仅仅只向乌梁素海实施生态补水,更滋润着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其沙漠,改善着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的生态环境。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作为土生土长的乌梁素海人,内蒙古当地作家高朵芬曾亲眼见证了这片“海”由好变坏再变好的全过程。“小时候,乌梁素海的生态环境好得不得了!我们吃的是‘海水炖大鱼’,渴了就舀湖里的水喝,童年的记忆里充满了幸福与欢乐。”

然而,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曾经的“塞外明珠”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功能退化,水质一度变为劣Ⅴ类,由黄河“自然之肾”变成“生态之患”了。为了让乌梁素海焕发昔日光彩,多年来,巴彦淖尔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全流域生态修复和保护开发。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通过实施污水零入海工程,实施生态补水、湿地净化、开展乌拉山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如今,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已经明显好转,湖区水质由劣V类提高到整体V类、局部Ⅳ类,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数据显示,乌梁素海目前水域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有264种鸟类和20多种鱼类。

“鸟飞鱼跃的乌梁素海,每天都在等待着人们前来一睹‘塞外明珠’的风采。”高朵芬激动地述说着。

了解到乌梁素海从“浊”到“清”的生死涅槃过程,又参观了神奇而独特的三盛公国家水利枢纽工程,我的内心生出无限感动。我联想到家乡的查干湖、莫莫格湿地和向海湿地,我当然深深地知道,地处干旱少雨地带的湖泊和湿地,想要保持住如此良好的生态,背后需要付出多少艰辛和努力。

采风团一路行走,一路感受北疆大地的文化、历史和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北疆是我们的绿色屏障,不仅有不可取代的风光,更有独一无二的生态地位。”在采风团团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叶梅心中,书写北疆的生态文明实践故事,是作家们责无旁贷的义务和使命。她说:“生态文学一定建立在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入的基础上,生态文学不仅要记录事件,还要写出动人的故事,要表达人的性情和觉悟。当下,生态文学的空间无限广阔,希望作家们为了北疆和祖国的明天写出更好的篇章。”

几天时间里,让我看到了伊金霍洛旗蒙苏工业园区零碳产业园的绿色前景;了解到了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感受到了乌梁素海综合治理示范区水质改善后引来鸥鸟齐飞的盛景。采风团还前往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枢纽工程,一睹黄河几字湾的宏伟壮阔;在磴口县国家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了解梭梭与肉苁蓉相伴相生的故事;在国营新华林场,感受三代护林人坚守“三北”防护林的决心与毅力。本次采风调研时间虽短,但看到内蒙古人治沙防沙,改善自然环境的成果却让我感受很深。

作为一个作家,我会自觉承担起生态文学写作的责任,书写好自己最熟悉的黑土大地。这次采风又给了我深入北疆的机会,将是我文学创作的新起点,我将以此为契机,在生态文学领域尽所能地深耕下去。

作者简介

王怀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文学院院长,吉林省小说委员会主任,编审。198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在鲁迅文学院第二届高研班学。在《小说月报》《小说选刊》《长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中国作家》《十月》《作家》《钟山》《北京文学》《长江文艺》等全国重要文学期刊和文学选刊上发表小说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血色草原》《风吹稻浪》《芬芳大地》等七部;出版小说集《别来无恙》《谁都想好》《小鸟在歌唱》等八部;另有《春去春又来》《平安是福》《风雨稻乡情》《芬芳大地》《我那遥远的红草原》等舞台剧、电视剧、电影、散文作品若干。作品获梁斌小说奖、田汉戏剧奖、冰心散文奖、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等奖项。五十余次被国内选刊选载和入选年度小说排行榜和精选本,短篇小说《公园里发生了什么》入选大学生阅读教材,还有多篇作品被翻译成英、法、韩等文字介绍到国外。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