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建设

让世界共享美丽景迈山

时间:2024-01-16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澜沧县)惠民镇的景迈山,是祖国西南边陲一座神奇壮丽的古朴茶山。当地原住民族(布朗族和傣族)世世代代精心守护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繁育了2.8万亩的古茶林,经过千年传承,形成了“村寨住在茶林中、茶林隐在森林中”“人、茶、林共生”的山地人居环境典范。

如今,景迈山不仅拥有全世界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被称为“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还是新时代积极探索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榜样。

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 蒋朝晖摄

2023年,美丽景迈山更是喜事连连,誉满海内外。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迄今为止全球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10月27日,澜沧景迈山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云海深处有人家。 蒋朝晖摄

晴朗的冬日里,海内外游客慕名前往景迈山,看日出观云海,进森林闻鸟鸣,入茶园寻清幽,奔野外赏樱花,游古寨享美食,围火炉品香茗……从早到晚,满眼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画面,到处都有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的动听故事。

世代坚守,多个民族共绘一部传奇自然保护史

景迈山峰峦叠嶂,森林茂密,云雾缭绕,水碧溪清,别具特色的布朗族、傣族村寨点缀其中,目光所及的旖旎风光,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芒景村的芒景上寨东北侧,有一棵高约50米、被称为蜂王树的古榕树。这棵榕树因其树干布满七十余个马叉蜂(树排蜂)蜂巢,被当地布朗族视为神树受到了严格的保护和尊崇。

传奇“蜂王树”——高山榕。 蒋朝晖摄

在蜂王树附近的观景台上,当地布朗族末代头人的后代、现年61岁的原芒景村党总支书记南康神采飞扬,给大家倾情讲述了蜂王树承载景迈山茶林共生、万物一体生态智慧的传奇故事。

南康说,迁入景迈山的布朗族祖先很有智慧,发现大量的马叉蜂在高大的榕树上筑巢酿蜜,附近有流水、花果,认定此地适应人类生存,能养活民族,于是在这里扎寨定居、繁衍后代、捕猎育茶。自己从小就听说,谙熟马叉蜂性的先民曾经利用蜂群赶走入侵者,一直把马叉蜂视为保护神,把大榕树视为“蜂神树”,树上的蜂巢就是族人的福禄包,必须保护好。家中父亲留下的书里就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像马叉蜂一样永远抱在一起不能分离。

“蜂王树与布朗族相生相伴,它是茶林中最壮观的一个昆虫链。马叉蜂在茶林起到采集和传递花粉作用,还捕食害虫。布朗族离不开马叉蜂,如果春暖花开马叉蜂没有回来,寨子里要举行仪式招蜂魂。” 南康说,景迈山布朗族对万物有灵的概念一直延续到现在,信奉“一祖六神”(茶祖、茶神、水神、树神、土神、昆虫神、兽神),每年都要向“一祖六神”敬献祭物。族人跟神灵对话、跟自然对话是从心灵深处敬畏,这不是迷信,是原始宗教崇拜。

村民守护的“茶神树”。 蒋朝晖摄

据南康长期观察,茶林里有300多种益虫,每年二月底春茶开采时节,大量马叉蜂从四面八方飞来蜂王树上筑巢安家,到森林里采花酿蜜,生产蜂蛹壮大族群,数量成倍增长,到了七八月雨季全部飞走。森林里其他不会飞的昆虫九月开始入洞,而花蜘蛛九月开始在茶林中织出很完美的网,每棵茶树都有5至10个蜘蛛,专门捕食害虫。以前茶林里曾经用过太阳能灯杀虫,结果杀死了很多益虫,现在基本不用了。如果森林中没有虫和花果,鸟都不会来,有林、有花、有果、有昆虫、有鸟兽,就形成了完整的生物链。希望慎用现代技术(有的生物技术也不行)在古茶林杀虫,千万不能搞断生物链。有“神灵”互相依赖制约,就能在茶林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大家眼里,活泼开朗的南康简直就是一位出色的演讲家。他说,蜂王树上有布朗族奉为“神灵”的马叉蜂酿的蜜,谁都不能动,别说吃,想都不能想。当然,从树上掉下来的可以吃,这是自然馈赠,树下滴有蜂蜜的茶叶泡出来的茶水都更加香甜。蜂王树周边森林里是祭神灵的地方,不准网络直播人员随意活动。其他外地人来也不能乱说,必须尊重当地文化、俗和禁忌。

一脸严肃的南康话锋一转,轻松一笑地说道:“其实,在景迈山随时可以看到和感受到很多美妙的东西,比如眼前森林中,快乐的松鼠上蹿下跳,漂亮的小凤凰成群飞舞,满耳都是百鸟的欢快鸣叫声……”

“注意,别大声说话,林子里鸟鸣声突然停下,肯定是老鹰来了!”南康一边向大家打招呼,一边向蜂王树侧后方看去。

景迈山“百鸟之王”——老鹰。 蒋朝晖摄

顺着南康手指方向,远处一棵大树上稳稳站立着一只老鹰。这次长变焦数码相机发挥作用出色,了却了南康几十年都没有拍摄到景迈山百鸟之王清晰图像的一桩心事。

南康的一番精彩演说,与景迈山上另一个行政村宣传栏上展示的景迈村村规民约异曲同工:要学会感恩大自然的馈赠,相信万物有灵,爱护一草一木,保护水源,爱护每一个生命,与自然和谐共生……

事实上,村规民约体现的要旨,是被纳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景迈、芒景两个行政村9个古村落布朗族、傣族人民的共识。正是源于当地勤劳善良且富有智慧的各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整个景迈山上森林生态系统和古茶林生态景观至今比较完整。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景迈山森林覆盖率达83.14%,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有种子植物134科约1500种,有野生脊椎动物250余种,保护野生动物150余种。

可以说,景迈山呈现给世界的古茶林文化景观,就是一部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言行一致、延续千年敬畏自然、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奇历史。芒景村翁基古寺旁边那一棵树龄2500余年、高20余米的柏树,至今绿荫蔽天、生机勃勃,就是最好的例证。

综合治理,万众一心扮靓一座壮美千年古茶山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由5片古茶林、9个布朗族和傣族村寨、3片分隔防护林共同构成,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生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反映了传统茶祖信仰基础之上,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

普洱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秦递武介绍,一段时期,受多种条件制约,景迈山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板弱项比较明显,无论是申遗还是“两山”基地创建的道路都要攻坚克难,各级政府把强基固本补短板、提升景迈山美丽颜值和内涵作为重中之重。

与森林茶园融为一体的古村落。 蒋朝晖摄

自2012年11月普洱景迈山古茶园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澜沧县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全民动员的各种强基固本补短板攻坚行动持续开展。尤其是近几年,澜沧县克服财力严重不足的困难,积极争取各项政策资金,整合各类专项资金,优先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资金投入,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规范森林资源管理,实施传统村落、茶园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为景迈山申遗和“两山”基地创建工作提质增效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普洱市生态环境局澜沧分局副局长刘志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村村寨寨了如指掌。他带领大家到景迈大寨、糯岗、翁基、芒景上寨等地,详细了解澜沧县强化古茶树和古树名木保护、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等情况。

“过去寨子里全是土路,人畜混居突出,牛、猪、鸡等牲畜到处乱窜,粪污满地,脏水乱流。现在全民参与综合治理,路面硬化,管线入地,人畜分离,雨污分流,垃圾不落地,到处干净整洁,游客都赞不绝口。”这是景迈村糯岗古寨76号女主人仙梦对景迈山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的评价。

刘志丰介绍,澜沧县深入推进景迈山农村“两污”治理、厕所革命等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累计投入2081.49万元,建成46座垃圾房、155个化粪池、20座污水处理系统、20道溢洪道、16道格栅、1座水井房,新建和提升改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29套,建成芒洪垃圾处理站1座。实行“一河一策”方案,多措并举强化景迈山主要河流南览河流域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干净整洁的糯岗古寨。 蒋朝晖摄

景迈山的森林、茶园和村寨房前屋后,各种参天古树随处可见。为切实保护好这些不可多得的资源,澜沧县实行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建立“一树一策”档案,累计挂牌古树“身份证”690株。加强技术保护措施,促进古树名木的“康复”生长。成立普洱景迈山茶林文化景观监测预警中心,推进古树名木养护规范化、科学化。

为让古茶林原生态系统得到最大限度保护,景迈山各族群众牢记祖先“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的古训,充分发扬先民立体群落结构营造茶树理想生长环境、林木落叶提供天然养分、依靠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等古法技艺,在古茶林主要集中分布区域周围设立护栏和警示标识牌,全面推行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为有效避免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景迈山上供机动车通行的一直都是弹石路。目前,景迈山茶林文化景区已启用新能源旅游摆渡车。

同时,澜沧县积极推动制定出台《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健全完善法制宣传教育机制,依法严肃查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探索“党支部+同心互助组”共建模式,组建166个同心互助组,推行联建、联防、联保、联惩机制,实现党员群众同心共治。

有2500余年树龄的古柏树。 蒋朝晖摄

针对景迈山古茶树、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措施不到位,缺乏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古茶树非正常死亡的问题,普洱市检察机关以诉前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行政单位依法履职,促进源头治理、综合治理。

着眼巩固人茶林和谐的空间生态关系,澜沧县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推进翁基、糯岗、芒景等15个古村落整体资源和环境保护利用工程,累计拆除破坏古茶林和传统村落景观建(构)筑物472栋(处)、整治风貌不协调建(构)筑物280栋(处),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古茶山的干扰。

在全社会坚持不懈共同努力下,景迈山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生态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监测数据表明,近3年南览河水质年均值数据均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2023年,景迈山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7%以上,PM2.5浓度为17微克/立方米。

绿色发展,戮力同心做实一篇世界可鉴大文章

傍晚时分,走进“2023年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景迈山芒景村翁基组的人们倍感惬意。寨子里十分宁静,落日余晖洒落下来,把古朴的傣族民居旁一簇簇粉红的三角梅扮得更加美艳,巷子里停着各式漂亮小汽车,房前小摊上摆放的各种茶叶散发着醇香,“现烤奶茶”摊旁几位村民正在悠闲地品茶聊天,一家灯火阑珊的民宿店里客服正在通报客房售罄。

门前茶事。 蒋朝晖摄

在景迈山,优良的生态环境孕育出难得的上品好茶,从古至今,寨寨种茶、家家采茶、户户制茶延续不断,制茶技艺代代相传。如今,景迈山茶产品远销海内外,开客栈、制茶体验成了新的产业,茶企、茶农通过办茶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景迈山茶文化的活动屡见不鲜,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稳,日子越过越幸福。

澜沧县委副书记、县长罗爱平介绍,澜沧县紧紧抓住景迈山申遗和“两山”基地创建的大好契机,结合实际进一步厘清景迈山“山上保护、山下发展、茶旅融合”的绿色发展思路,制定“多元生态产业融合”等规划,努力实现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县上下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近几年来,澜沧县以名山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以名品构建质量标准体系,以名企引领增强核心竞争力,多措并举推动景迈山茶产业不断提质增效。实施“仿古茶林”生态改造,3.3万亩生态茶园获得有机认证,21家企业获得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茶农收入由每亩1000—2000元提高到6000—8000元。

茶旅融合到农家。 蒋朝晖摄

同时,通过建立景迈山“投融建管营”主体平台、不断放大“茶+”乘数效应、构建田园综合体等举措实施茶旅融合,加速构建多元生态产业格局,全面推动景迈山区域高质量发展。

2023年的中秋、国庆节期间,景迈山共接待游客1.8万人次、增长270%,实现旅游收入1613万元、增长264%,带动全县共接待游客23.4万人次、增长47.7%,是2019年国庆假期8.7万人次的近3倍,实现旅游收入2.1亿元、增长102.8%,是2019年0.52亿元的4倍。2024年元旦假期,景迈山共接待外地游客7066人。

仙梦说,现在整个糯岗古寨原住民都搬迁到附近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漂亮新寨去了,卖茶交友在老寨重新装修的旧屋。家里新房有三层400多平方米,一家5口除种植玉米、水稻,主要从事近百亩茶园的日常管护、茶叶采摘、制茶和销售。2023年雨水少影响了茶叶产量,线上线下卖茶收入30万元左右,希望来年会更好。

在景迈山各族群众心中,茶是祖先留给他们的财富,保护好茶林,子孙后代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千年茶山至今生机勃勃,凝聚着景迈山布朗族、傣族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和心血,来之不易;“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弥足珍贵,必当珍惜。如今,景迈山真正迎来了茶旅融合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保护好“遗产”把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正面临许多挑战。

景迈山“山上保护、山下发展、茶旅融合”的新业态—太空舱酒店。 蒋朝晖摄

2023年12月5日,普洱市生态环境局澜沧分局会议室里,一场推进景迈山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调研座谈会,把一系列需要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并共同努力解决的现实问题摆上了桌面:现在过度的保护让部分茶园遮阴度过高,光照等因素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部分古茶树采叶量过大、古茶园游览区的隔离措施不够,影响到古茶树的生长及古茶园的环境;千年古树与寨子共生共存,落实保护措施是人让树还是树让人;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向生态经济“转化”的基础设施还不牢固,仍需一批涵盖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状况监测、生态经济发展、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项目落地建设;当地群众如何适应更加严苛的保护措施……

澜沧县委书记刘继宏表示,全县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坚持不懈共同努力,交出了景迈山申遗和“两山”基地创建成功两份优异答卷。坚守山上严格保护、山下适度开发的原则,统筹好景迈山保护及周边资源可持续利用,让遗产“活”起来,实现山上山下联动发展,把申遗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惠及民生。下一步,澜沧县将深入挖掘景迈山茶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精髓,一体推进景迈山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积极探索出一条让世界可鉴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交出一张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答卷。

景迈山的美景,举世无双,有目共赏;古茶林的文化,传承千年,全球共享;景迈人的担当,保护发展,道远且长……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