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环保

云南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经济亮点纷呈

时间:2024-01-19    来源:中国环境APP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1月19日举行的2024云南省两会新闻发布会·云南省一体推进“三大经济”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建新重点介绍了云南省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取得的积极成效。

去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把壮大“三大经济”(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作为发展产业的重要思路和方法,统筹抓好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加快构建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大经济”立形渐稳、相连成势,正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王建新认为,资源经济是云南省“三大经济”的主干,是发展的本钱。云南省充分发挥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矿产、文旅、生物等资源优势,大力推动优势产业做强做大,资源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亮点纷呈,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高原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云南茶叶、花卉、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等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和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其中,咖啡种植面积占全国的99%,古树茶种质资源居世界第1位,2022年,全省鲜切花产量180亿枝,是世界最大的鲜切花产区,茶叶、花卉、蔬菜等8个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突破1200亿元,林下经济加快发展,持续带动农村居民增收。

二是绿色能源第一大支柱产业地位持续稳固。全国排名前10的水电站有6座在云南,绿色能源工业投资连续23个月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新能源成为全省第二大电源,2023年,全省新能源新增投产并网装机2086万千瓦(是2022年全年的14倍),其中,集中式光伏并网装机1467万千瓦,两项新增装机规模均位列全国前列。

三是矿产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深入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省已发现的157种矿产资源中,82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31种储量居全国前3位,以锗、铟为主的稀有金属产量居全国第1位,新近发现的新型锂矿资源储量巨大、占全国锂矿储量的44%左右。在绿色能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带动下,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加快融合,中国绿色铝谷初具雏形,绿色铝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中国光伏之都、全国新能源电池基地加快建设,“新三样”优势产业持续向下游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产业链,集群集聚发展积厚成势,去年1—11月,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3.3%、62.9%,拉动电子行业连续17个月保持25%以上的高增速、第四大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新材料产业在稀贵金属领域突破研发关键技术10余项,稀贵金属、钛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

四是文化旅游质效快速提升。全省拥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557家,其中5A级9家、4A级180家,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江并流、帽天山、石林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23年全省接待游客10.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4万亿元,分别增长24%、52.3%,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129%、130%。“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世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五是生物资源潜力不断凸显。云南拥有全国63%的高等植物、59%的物种资源,中药资源种类总数和药用植物数占全国一半以上,民族药资源达2000多种。2023年前三季度,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大关,正加快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玉溪、楚雄等为重点的产业聚集区。

王建新表示,下一步,云南省将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坚定不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强资源统筹和高效利用,尽快出台《关于发展壮大资源经济的指导意见》,推动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技术,加快构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资源经济发展体系。

一是发挥资源优势,聚焦全省能源、矿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生物等优势资源,加强资源管理、高效开发、集约利用。强化光伏、战略性矿产等重要资源省级统筹,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攻关和应用推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资源开发源头管理和循环利用,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强化协同推进,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相结合,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支持“链主”企业发挥产业链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引领优势,带动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发展。

四是深化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优化升级资源经济产业链,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五是扩大开放合作,发挥区位优势,深化国内外资源、产业合作,拓宽资源进口渠道,提升资源保障能力。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