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时评

让“隐藏款”特产成为爆款

时间:2024-01-21    来源:南方日报   

东北竟然产蔓越莓?四川也有鱼子酱生产基地?吃南美对虾到中国甘肃?近日来,文旅行业的火热带动了各地之间的交流,互赠地区特产引发广泛关注。然而,这些精心准备的“手信”就连许多本地人也没听说过,以至于有网友调侃:“特产特产,难道是特地瞒着我产的?”

说起来,这事也不能怪网友们“孤陋寡闻”,着实是育种和养殖技术进步太快,原本不敢想的、吃不到的,如今都美梦成真;原本受到区域、气候限制的特色品种,如今走出了传统主产区,在各地“安家落户”。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供应链结构的优化,正托举起消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让更多优质产品“飞上”群众餐桌。

西北养殖三文鱼,广西蜜柚能“挂霜”,草原也种火龙果,藏红花开到崇明岛,洋水果扎根黑土地……这些极具反差感的组合,背后是地方真金白银的项目投资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借助当地特色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引进品种也成了乡亲们的“致富密码”。可以预见,这样的鲜活例子还将会越来越多,我们也期待当地能抓住机遇,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一次网友自发的“农业大普查”,的确找出了不少“隐藏款”。但反过来想想,连本地人都不太了解的特产,那还能叫特产吗?正如产在甘肃的还要叫“南美对虾”,重庆的还要叫“淡水澳龙”,原产地带来的影响是复杂深入且持续的。它在较长的时间中占据市场优势地位,赢得了知名度和消费者的认可,其他产区要想分更大蛋糕,长远来看,必须做出自己的特色来。

特产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同样也蕴含文化价值,与地区形象、文旅发展紧密相关。有网友感叹,自己曾经推崇进口食品,如今却发现国产的品质完全不输甚至更胜一筹。换言之,若没有此次文旅开门红营造的“泼天富贵”,许多优质农副产品或将继续“养在深闺无人知”,靠着“借壳”“贴牌”才能上市。这些“隐藏款”特产要逐步获得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仍需要不断努力,需要形成品牌效应、标准体系和规模生产,更需要推介的渠道和曝光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讲好自己的故事。

“隐藏款”特产背后隐藏着庞大的市场潜力,充分开发,可期进一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与动力。部分消费者无意识中已经享受到了产地多元化带来的好处,更多网友则是借助这次机会增长见识、消除偏见隔阂。从全局出发,特产交流延续了文旅的热度,提升了许多地区的知名度,也让不少外地消费者“素未谋面,却知其名”,架起了产销对接的桥梁,如此成功的广告自然是越多越好。此外,推广优质品种的同时也要保持地区特色优势,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市场承载能力。科学引种、适度经营、深耕市场,才能在一鸣惊人后,变“隐藏款”特产为“爆款”“畅销款”。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