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这波寒潮啥时结束,近几年气候为何更爱“走极端”?

时间:2024-01-22    来源:中国环境APP   

对我国和全球来说,2023年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打破了2016年的最暖纪录。

不过,与最暖相伴的,是去年入冬以来寒潮带来的强降温,令“今冬是冷冬还是暖冬”再成热门话题。

2023年11月初,全国683个气象观测站最高气温突破当地11月历史极值。随后,特别是12月,寒潮天气多次携风带雪席卷而来。

刚宣布完“最暖年份”,今年1月上旬,我国大部地区气温也较常年同期偏高,首场寒潮就强势来袭。

从“火箭式”升温到“断崖式”降温,近几年的天气气候为啥喜欢上了“走极端”?

南方多地开启“暴雪模式”

今年首场寒潮横扫我国中东部地区,南方接过降雪“接力棒”。其中,贵州、湖南、江西等地出现雨雪冰冻天气,降雪量级达大到暴雪,局地大暴雪。中国气象局日前已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寒潮)四级应急响应。

为何南方会出现忽冷忽热的“过山车”式气温起伏?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告诉记者,我国前期冷空气势力比较弱,路径偏北,主要以影响北方地区为主,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的冷空气势力都比较弱,所以造成南方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相比常年明显偏高。

“南方地区气温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这与冷空气活动的阶段性特征有关系。”马学款解释,此次寒潮的主要特点是影响范围比较广,而且部分地区的降温幅度比较剧烈,和以往一月的寒潮特点大致相同。但此次冷空气南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受逐渐分裂带来的影响。

自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已经历多轮寒潮,特别是连续两个月,均出现前期持续偏暖显著,中下旬急剧降温的现象。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认为,此轮寒潮虽不及去年12月的强度,但影响范围广,且重点影响南方地区,从整体来看,最低气温降温幅度相对来说比最高气温降温幅度要显著。

“江南、华南、贵州等地将出现此次寒潮过程的气温最低值,南方地区将出现雨转雪的过程。待1月23日寒潮结束后,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广西北部和广东北部。”孙军表示,此次冻雨不是很强,但也要注意对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电力传输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1月26日,我国春运将开始。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春运期间,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整体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但起伏大。

此外,预计春运期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较为活跃,但强度总体偏弱,仍需注意冷空气间歇期间可能出现雾、霾等低能见度天气及其对交通运输及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正研级高工冯蕾建议,公众在春运返乡或出行时,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防范降雨降雪降温、道路湿滑以及大风天气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在高海拔山区驾车出行的人员,要注意防范雨雪冰冻、道路湿滑的不利影响,同时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信息,合理安排出行。

极端天气已成新常态

进入数九寒天的“四九”后,冷空气强势出击,寒潮导致气温“大跳水”。

日前,2023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揭晓。其中,“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再创历史新高”与“12月强寒潮创多地低温与积雪新纪录”同时上榜。

说好的“最暖年”,为何还会出现大范围低温?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这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系。他认为,全球变暖使极端暖事件增加,极端冷事件减少,但极端冷事件强度并未减弱,这是科学事实。

寒潮如此强烈,也与北极地区急剧变暖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日前发布的《2023年北极报告单》,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正在影响整个北极地区的社区和生态系统,这一地区变暖速度比全球其他任何地区都快。

记者了解到,过去,由于赤道与极地之间存在巨大温差,促使极圈外围形成了一圈强劲的西风,约束着极地的冷空气。然而,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的极速增温,导致与中低纬度气温差减弱,难以维持强大的西风急流,极地涡旋内的冷空气更容易分裂南下。

“冷气团一旦偏离极区位置,使得高纬度强冷空气容易向南侵袭,寒流暴风雪、寒潮强冷空气时有发生,冬季就会出现所谓的‘暖北极冷欧亚’现象。”周兵说。

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不仅我国,还包括欧美多国在内从异常温暖到极端寒冷,并“冷”破纪录。

值得关注的是,极地涡旋带给欧洲的影响,并不止于寒潮和暴风雪,还会有持续暴雨和大风。

从2023年12月到2024年1月上旬我国与欧洲的“寒潮日历”来看,似乎有一种“跷跷板”式的规律。这中间有无关联?

中央气象台正高级工程师马杰表示,单从极地涡旋影响的角度来看,当极地涡旋偏西,那么就可能出现欧洲冷、我国暖的状况;反之,如果极地涡旋偏东,那也有可能欧洲暖、我国冷。

但如果多个极地涡旋系统同时在中高纬度活动,并同时影响我国与欧洲,也会像现在所经历的,两个区域同时偏冷。

“极端天气是一种新的常态。”周兵认为,全球变暖会加剧水循环,同时显著影响降水空间分布,极端降水事件变得更强、更频繁。此外,极端高温天气是我国气候的主旋律。

寒潮天气是否“打脸”厄尔尼诺?

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并叠加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2023年“全球沸腾”。

当前,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并将持续到今年春季。对我国而言,厄尔尼诺的发生常常导致南方降水偏多,北方偏暖,出现暖冬的概率较大。

然而,多轮寒潮天气,一来就这么冷,让大家又产生了疑虑:说好的暖冬去哪儿了?

周兵告诉记者,厄尔尼诺并非等同于暖冬。无论是冷冬还是暖冬,评判的是一整个冬季的冷暖状况,一时的冷暖并不能代表整个冬季的冷暖情况,大家也不能通过一场寒潮或者一段时间偏暖就武断地下结论。

此外,偏暖也与暖冬也不是一回事。比平均状况偏高就可以说是偏暖,暖冬则有严格界定标准,偏暖的年份并非都是暖冬年。

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厄尔尼诺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总体偏暖,但阶段性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也就是说冷暖起伏比较明显。

比如,2016年冬季,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虽然是1951年以来最暖冬季,但仍遭遇了4次大范围冷空气过程,局地降温幅度超过16℃。

“所以说,厄尔尼诺事件并不排除冬季没有强降温和寒潮天气,寒潮并未‘打脸’厄尔尼诺。”周兵指出,历史上也多次出现,即使在暖冬,也会有阶段性的冷,寒潮和大雪纷飞的场景都不会缺席。

周兵进一步提醒,综合考虑厄尔尼诺和气候系统其他因素的影响,预计2024年1—2月(后冬),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但阶段性冷空气活跃,防范寒潮对我国造成的复合型灾害的思想和措施不能放松。

冷暖转换如此急剧,多次的气温“过山车”,或许让大家意识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更加剧烈的气温震荡变化正在更频繁地出现,越暖就意味着更剧烈的降温。不断上演的“大寒大暖”极端现象,对普通人来说,也会大大增加感冒的风险。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