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4 来源:中国环境APP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作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对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部署。今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此进行介绍解读。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三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为广大农民群众送去了新年的政策‘大礼包’。”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发布会上表示。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这些年来,各地发展乡村产业有了较好基础,但主体不强、链条短,带动能力弱、同质化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在发布会上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各地应做到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产业融合,强农产品加工,畅通农村物流几个方面。
例如,我国地域差异大,各地物产丰富,围绕“土特产”大有文章可做。要用现代经营理念、标准、方式把“土味”优势彰显出来,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加快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
今年春节许多地方的乡村民宿预订火爆,已经成为节假日消费的新亮点。
对此,祝卫东提出:“各地要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也要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同时,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的政策导向,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更好地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建设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的着力点,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近年来,我国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薄弱环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乡村建设要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
其中,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各地应考虑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不同,要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探索农户自愿按标准改厕、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
“就是明确政府该干什么、农民该干什么,不能搞成政府大包大揽。要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让农村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祝卫东说。
在基础设施补短板方面,各地应针对农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列出清单,一项一项解决好。对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针对有的地方饮水安全保障问题,要求分类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针对农村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的情况,要求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等。
除此之外,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要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乡村建设要突出为农民而建,重在可持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不要急于求成,不能超越发展阶段盲目举债搞建设。
同时,韩文秀还表示,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一方面,要抓好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另一方面,要重点整治农村不良风俗,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的激励约束功能,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尚。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