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

罚与不罚,北京给予哪些适度容错纠错空间?

时间:2024-03-21    来源:中国环境APP   

3月21日,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3年,北京市共组织实施了大气、水、土壤、生态、固废、机动车以及生态空间保护等10方面40项综合执法重点任务,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1.46万起,实施查封扣押、移送行政拘留、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等案件38起。

2023年,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核心目标,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重拳出击,严厉查处恶意违法和造成实质性污染违法行为。在严格执法同时,落实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引导企业及时主动改正轻微违法行为,给予适度容错纠错空间,全市办理不予处罚案件近340起。

刚柔并济 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践行“刚性执法+柔性服务”,全力优化营商环境,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刚性执法在“严”上下功夫。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明确执法重点和方向,对不正常使用防治污染设施、超标排放等造成实质性污染违法行为,对弄虚作假、伪造或篡改监测数据等恶意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严厉查处、绝不手软。


在侦破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案时,案件涉及金额较高,可能触及刑事犯罪,经过前期调查,北京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与市、区两级公安机关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在全市10余个点位同步快速出击,一举查扣电脑10余台,起获环境监测报告和原始记录千余份,共刑事拘留20人,检察机关批捕13人,重拳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也对弄虚作假行为形成了严厉震慑。

柔性服务在“质”上做文章。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落实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引导企业及时主动改正轻微违法行为,给予适度容错纠错空间,全市办理不予处罚案件近340起,免罚金额3000余万元;实施正面清单动态管理,结合企业需求提供帮扶服务,以非现场方式为主开展执法检查,减少对守法企业的“打扰”;强化执法普法,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原则,督促指导排污企业自觉守法。

“通过积极主动对接企业,深入了解企业所需所盼,摸清企业‘困’在哪,‘难’在哪,实实在在为企业排忧解难。”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总队长赵志威说。

海淀区有一家集成电路生产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会排放挥发性有机物(VOCs),虽然安装了废气治理设施,但是处理效果不佳,VOCs浓度居高不下,又始终找不到原因。在现场执法时,企业负责人向执法人员诉说了烦恼。执法人员随即查阅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运维台账等资料,现场检查集气罩、废气管道、阀门、风机等设施,对比监测记录,发现企业购买的活性炭碘值较低,影响吸附效果,且活性炭更新不够及时,导致废气处理效果不佳。之后,企业重新购买了活性炭,并调整了更换频次,终于解决了问题。

科技赋能 进一步优化执法监管方式

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持续优化执法方式,科技赋能构建非现场执法监管模式,切实提升执法效能。

科技助力精准发现问题。完善“1+N”一体化生态环境执法体系,围绕综合执法平台,打通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热点网格、油气在线监控、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检测场远程监控等N个专业监管模块,对重点污染源实时动态监控,推进数据互联互通和异常线索判定,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在执法现场,强化遥感、走航监测等科技手段支撑,实现前端精准感知预警,现场精准排查问题。2023年,依托热点网格推送预警、报警网格2600余个,经过精准排查、顺藤摸瓜发现问题6500余个,大大提升了执法效能。

“三监联动”精准高效治污。近两年,北京市在污染防治领域再次升级一套治污模式,构建起“监测部门感知发起、监管部门统筹调度、执法部门实施检查”工作机制。

“在这种模式下,监测、监管、执法三部门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不断融合在线、遥感、走航、热点网格等多类科技手段,确保看得清、打得准,问题发现率和发现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我们的执法变得更为高效。”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党委副书记冯志军介绍道。

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地区、海淀区绿谷汽修集群等多个重点区域经常存在VOCs高值,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多次组织会商,明确帮扶重点,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与监测部门协同作战,结合历史走航数据、企业生产情况和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对重点区域同步开展“走航+执法”检查,精准筛查出疑似污染来源并现场排查,发现部分企业虽然安装了废气治理设施,但管理不到位,导致治理设施未发挥应有效能,周边VOCs浓度较高,经督促整改后,区域空气质量实现改善。

部门联动、区域联合,综合执法形成合力

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加强联合执法,纵深推进跨区域、重点领域违法案件的协作办理,综合执法形成合力。

部门联动。联合市场监管、公安、检察院、法院四部门开展打击第三方弄虚作假专项行动,移送公安机关1起,刑事拘留20人,批捕13人,移送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完成行政处罚9起;联合城管、公安、水务等部门,开展扬尘、餐饮、“点穴式”、流域等执法行动,形成执法工作合力。

“以与公安部门的联动为例,2023年,生态环境部门与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更加密切,在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非法处置危险废物、黑加油站点等专项执法行动中,查办了一批典型案例。”冯志军介绍道。

区域联合。三地生态环境执法部门落实《2023-2024年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合联动执法工作方案》,探索建立三地执法互认、源头追溯和队伍联建的新机制,搭建了京津冀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三地数据交互和共享应用。2023年,北京共享固定源联合联动执法、重柴车路检路查和入户执法、非道路移动机械超标处罚等各类数据近9万条、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典型案例1批(次)。“通过移动源数据互通,三地实时共享机动车尾气超标数据,实现超标车辆‘一处锁定、多地重点关注’;通过将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执法监管情况共享,提示天津市、河北省生态环境执法部门重点关注涉案企业在本地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行为,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赵志威说。

各有关区与津冀相邻市县围绕大气、水、危废跨省转移、重型车开展“集团式”联合联动执法,形成了北京市大兴区协同河北省廊坊市聚焦大兴机场开展交叉执法,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通过干部交流推进共治共享,北京市密云区和河北省承德市针对密云水库深化联动协作,北京市延庆区和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共享检测资源提升协同能力等典型案例,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内外兼修,不断提升执法实战水平

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深耕核心能力,坚持“内外兼修”提升队伍实战水平。

坚持“练内功强基础”。围绕执法重点,开展贯穿全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全市执法队伍同台竞技,在工业企业、加油站、检测场等不同执法场景中,全方位考察执法人员现场调查、证据调取和固定等“看家”技能。比如,在工业企业执法场景中,要求执法人员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对自动监控设备的全方位检查,发现隐蔽性较强的在线数据异常、设备参数设置错误等问题,核实排污单位是否存在涉嫌超标、数据缺失、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通过现场实战,进一步提升全市生态环境执法能力。

突出“借外力找差距”。创新开展交叉执法模式,统一部署安排,从全市范围内抽调执法队员,采取 “市区两级混编、被检查区两两相互交叉”的检查模式开展执法。在交叉互查过程中,整合执法力量,相互学经验,改进工作思路,达到“1+1>2”的效果。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