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3 来源:中国环境APP
近日,某地相关部门出台了一则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通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相关部门随后公开回应表示,其初衷是出于精神文明建设、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考虑,切断焚香化纸的源头,引导公众形成文明祭祀的新风尚。这本是一件有利于改善市容环境卫生、减少空气污染的好事,但一到舆论场上,质疑声与反对声也反映出公众对这一公告复杂而多元的态度。
中国民间风俗、殡葬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纸钱一烧,白烟袅袅,仿佛亲人就在身旁。因此,考虑到风俗习惯的延续性,一些习俗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等待磨合,随着文明水平的提高才能逐渐改变,突然“一刀切”可能会让一些人手足无措,也会伤害他们的情感。
相对而言,生态环境保护是近现代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出现的难题,不仅影响当代人,而且关乎子孙后代。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必须攻坚克难,通过一点一滴改变扭转污染局面。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国家鼓励和倡导文明、绿色祭祀。践行这一规定,就要简化祭扫仪式,摒弃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选择绿色、环保、低碳的祭扫方式和绿色出行方式;倡导摒弃抛洒冥币纸钱、焚烧纸扎实物和随意燃放鞭炮等陋习,推广植树、种草、献花、书信追思、网络追思等文明祭祖新方式。让“无烟上坟”“文明祭祖”意识深入人心,与时俱进、移风易俗、文明祭扫,无论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还是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文明绿色祭祀也有法律法规可循。比如,《殡葬管理条例》规定,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的丧葬用品。在各地倡导文明祭祀的探索中,《山东省殡葬管理规定》第十二条明确,禁止在公共场所抛撒、焚烧祭祀品;《泰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第九条要求,爱护公共环境,不在公园、道路及其两侧、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抛撒、焚烧冥纸、逝者遗物和其他丧葬祭奠物品等。
现代社会需要兼顾人性化和灵活性,倡导更加环保和文明的祭祀方式,既实现禁与罚的刚性,也体现疏与引的柔性,做到理性引导、周到服务。一方面,要尊重传统习俗、民情世理,合理引导、循序渐进、慎重对待。决不能简单粗暴地硬干,否则很有可能事与愿违、扩大矛盾,引起反感和抵触。另一方面,也要遵守法律法规,从源头上加强污染控制,避免因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影响周边环境及他人生活,切实维护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