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散文改编成网剧,《我的阿勒泰》打了个样

时间:2024-05-12    来源:南方都市报   

8集网剧《我的阿勒泰》,改编自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近日在中央广电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后,得到观众好评,目前豆瓣评分为8.6分。

《我的阿勒泰》的落地播出,天然带有天时地利人和般的优势条件。李娟原著使剧作具有了IP效应,首部散文集影视化后效果如何让人好奇,再加上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登陆北京国际电影节,以及在央视播出,这些因素都促使它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到达观众视线之内。

8集的制作,也是《我的阿勒泰》的特色,在动辄四五十集电视剧仍是市场主流的背景下,把“不走寻常路”走向了恰到好处的一面。一方面,较短的篇幅可以让剧作情节与人物关系的搭建变得简单易操作;另一方面,制作成本可控,使得在创作上的探路性质,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更容易收获鲜花和掌声。

在海外,8集左右的电视剧会被归类于迷你剧行列,这次的《我的阿勒泰》更是被认为风格贴近“小清新英剧”。其成功在散文影视化改编上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也会给中国迷你剧的发展带来启发。同时,在创作与制作方面给现有的电视剧生产格局,可能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会让更多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的作者与机构,投入到这个细分领域中来。

《我的阿勒泰》改编自散文,其散文特征体现在画面的优美、节奏的松弛,但与此同时,也拥有了小说与诗歌的要素,情节与戏剧冲突的出现、人物关系的完整建立,让它有了小说的结构,也有了电视剧的骨架。而富有韵味的台词,包括让人惊艳的意境,这些都容易让人联想到诗意的存在与蔓延。一部网剧,可以容纳这么多文艺形式的共存,无疑会让观众感到新鲜。

《我的阿勒泰》带来的审美体验,也是新鲜的、陌生的,作品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冲击感。以往影视作品里的新疆题材,一样可以看到美景、风物,一样可以感受到朴素、壮美,但为什么《我的阿勒泰》可以做到令人耳目一新?这是因为剧作完全接壤了当代都市审美,抑或说,它基本符合活跃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对于新疆的大部分想象,把散落于社交媒体上有关美丽新疆的诸多碎片,良好地串了起来,使人有机会用都市的、小资的、当下的眼光来感受新疆。阿勒泰的偏僻、宁静,甚至那份孤独与寂寞,恰好也具有治愈效果,无形中可以抚慰诸多向往的心灵。

毫无疑问,《我的阿勒泰》是以民族风情、文化、生活为底蕴创作出来的,但独特之处是,它把一些宏大、宏观的意识,以草原、湖泊、雪山等样式,作为不可或缺的背景展现了出来,而镜头聚焦的却是一个个鲜活的、灵动的、具有当下感的个体,他们的话语方式,乃至于价值观表达,在民族的基础上,接壤了大众化,也接壤了流行。观众通过剧作所看见的或感受到的坦然、大气、幽默、深情等等,都碰撞或迸发出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活力。

当然,认真读过李娟原著的读者,很容易发现散文集和剧作的不同,有一些属于原著作者标签式的符号,比如内心的一些挣扎、情绪的多样化等等,没有被网剧表现出来。这是纯文学作品和剧作的差别所在,散文可以极致地个人化,而剧作有必要因面向大众观众而作出角度修改与表达倾斜,在决定被改编成网剧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原著只能提供基石作用和气质参考,在观赏度方面,要让位于导演、编剧、演员等等。对此,原著读者和剧作观众,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和包容的态度。好的改编,会是一次双赢,而《我的阿勒泰》证实了这种双赢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