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环保

本报文章:促进冰川分布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4-05-14    来源:中国环境报   

4月16日,2024年冰峰大会在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四川成都举行,国内外专家聚焦青藏高原冰川保护进行了交流探讨。冰川是冰冻圈、水圈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似远离人类社会,却也息息相关。四川省现代冰川数量、面积、冰储量均居全国第五。但从1990年以来,全省冰川面积由532平方公里减少至441平方公里,累计减少17.1%。离成都最近的达古冰川50年内面积萎缩82%。冰川加速消融也对有关地区生态系统、水文水资源等产生了不利影响,并对旅游业发展、自然灾害防治等构成新的挑战。

近年来,四川将冰川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定点观测冰川与环境变化,开展冰川变化调查及其影响的科学研究,探索开展全国首个应用“地球工程学”措施减缓冰川消融的试验。同时,建立冰川相关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打造“大雪山”旅游名片。但是,冰川保护仍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比如,多数冰川观测体系尚未建立,冰川变化及其影响机理、冰川保护技术等研究和示范应用严重不足,冰川保护职责和政策碎片化问题突出,公众对冰川变化的感知较弱,尚未形成关注和保护冰川的强烈意识。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保护冰川意义重大。笔者建议,在降碳“治本”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气候变化风险,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避害和趋利兼顾,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保护冰川资源,促进冰川分布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健全冰川保护机制。建立跨部门冰川保护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冰川保护问题。理顺各有关部门冰川保护职责,比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制定冰川保护和适用气候变化综合政策,科技部门支持冰川保护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试验,文旅部门负责旅游景区内冰川保护和旅游活动管理相关工作,气象部门负责冰川分布区气候变化观测和人工增雪等。完善冰川保护规划政策,研究制定冰川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措施,探索制定实施冰川资源保护条例。

二是加强冰川观测研究。定期组织开展冰川资源调查和科学考察,编撰区域冰川目录并实现动态更新,建立冰川科学数据库与平台。以邛崃山南端、大雪山南端和沙鲁里山为重点,建立冰川综合、立体观测网络,积累长时间、高精度、多要素观测数据。有序推动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冰川布局设立定点观测站点,提升大型冰川、高价值冰川、消融较快冰川的定点观测覆盖率。围绕气候变化下冰川地貌、冰川水文、冰川生态、冰川旅游、冰川灾害等开展系统研究,加强冰川模型开发和参数本地化研究,开展交叉学科建设和研究,提升冰川科学研究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

三是拓展冰川保护路径。构建重点冰川消融数值预测模型和冰川变化影响评估模型,开展年度和中长期消融风险预警,划定和动态调整冰川消融风险等级,识别高风险冰川和高风险冰川作用区。推动将大型冰川作用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探索对重要冰川实施封禁保护,建立专门的冰川保护区,严格控制人为扰动。对冰川活动剧烈、冰川灾害风险较高的地区,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鼓励开展冰川保护试验,以达古冰川等高价值冰川和消融较快的小冰川为重点,开展冰川“盖被子”工程试验,加强低成本、环境友好型隔热和反光材料研发;探索在贡嘎山等地区主要冰川分布区开展人工降雪科学试验,减缓冰川消融。

四是优化冰川资源开发。将冰川作为“大雪山”旅游的重要名片,支持冰川旅游景区发展,布局建设冰川旅游小镇。有序开发冰川消融形成的冰湖等新地貌景观,利用冰川分布区立体地貌特征,进一步挖掘四季旅游潜力。严格限制在冰川作用区的中高风险区开展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在冰川末端人工造湖造景,积极防范冰崩、雪崩、冰湖溃决等自然灾害,加强冰川旅游公路沿线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完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五是推动冰川科普宣传。建设一批冰川科普基地,开展冰川研学活动和自然教育,提升公众对冰川消融和气候变化的知晓度。研究编制和定期发布区域冰川变化观测评估报告,推动冰川科研论文科普,借助媒体进行大众传播。创新科普方式,开展冰川科学探索活动,进行冰川视频直播,开展冰川主题摄影和展览活动,摄制冰川纪录片等,让冰川走出高原、走入公众。加强冰川保护领域对外交流,积极参与青藏高原、冰冻圈相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深化与其他国家的冰川科研交流合作。

作者单位:向柳,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刘巧,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邓彪,四川省气候中心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