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建设

南京守护野生动物的“诗和远方”|5.22特别策划

时间:2024-05-18    来源:中国环境APP   

扑棱棱——随着双手轻轻向上托起,一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夜鹭,扑扇翅膀、飞向蓝天。

这个五一,因在江边与一只夜鹭意外“邂逅”,让江苏省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以下简称“江豚协会”)志愿者武家敏的假日变得尤其有意义。从偶遇这只受困夜鹭,到联合相关部门携手救助,再到将其放归自然,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和社会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坚强决心。

image.png

五一假期,南京江豚协会救助被困夜鹭。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供图

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涵养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在这座城市里,为了让野生动物自在栖居,许多人默默守望,一个又一个呵护多彩生命的暖心故事正生动上演。

“鸟中明星”跨越山海,只为生命重逢

“5号跨海成功,到山东了!”“5号进江苏了,可能要在连云港住一宿。”  “5号快到南京了吧?”……去年10月,在南京鸟友群中,“5号”的飞行踪迹,牵动着大家的心。

鸟友们所说的“5号”是一只黑鸢,也就是南京人熟悉的“老鹰”,去年3月被热心市民从长江中救起,送往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以下简称“救护中心”)进行救护,经过30多天的专业养护,它背着 GPS“小书包”重返自然。此前救护中心已放归了四只佩戴定位器的黑鸢,因此它被命名为“黑鸢5号”。

image.png

为“黑鸢5号”背上GPS“小书包”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供图

这本是一个寻常的野生动物救助故事,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只在放归前训练中,飞行能力明显较弱、飞得很慢且无力的“小家伙”,竟上演了生命迁徙的奇迹。

“其他4只黑鸢放归后始终绕着沿江湿地以及森林、农田等地频繁活动。而这个飞行‘差生’,竟赶在夏季前,以单程飞行超过3000公里的跨越,迁徙到了俄罗斯远东地区,成为‘小书包’编队中唯一一只远程迁徙的个体。”看着“黑鸢5号”的迁徙轨迹,救护中心主管陈月龙不禁感叹。

image.png

“黑鸢5号”放归现场 。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供图

迁徙路遥远且艰辛,“黑鸢5号”一路北上后,随着气温降低,它竟再次折返,选择飞回南京过冬。令人动容的是,为尽快到达繁殖地,在飞行途中,面对宽阔的渤海湾,“黑鸢5号”没有选择在内地绕路,而是直接横跨。这一切,始终被南京鸟友们热切关注着。

2023年10月15日夜宿黄岛;16日夜宿宿迁;17日到达南京……18日,曾经救助过它的工作人员、热心鸟友最终在幕府山成功见到了这位阔别已久的“背包客”。跨越山海,漫漫旅途,“黑鸢5号”已成为一只历经自然生存考验的强者,与南京守望它的人们完成了一场跨越6000公里的久别重逢。

“‘5号’的迁徙之旅,展示了南京乃至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南京以及全国各地的鸟友、动物保护志愿者的追踪守护,也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在今年爱鸟周南京市开展的“让它去飞翔”黑鸢研究项目启动仪式上,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以“黑鸢5号”为例,为公众带来生动讲述。

“5号”是只普通的鸟,但因一次偶然的相遇,它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南京人挽救了“5号”的生命,“5号”回馈给南京人的,是一次精彩、伟大的旅程,它牵动了很多动物保护者的心。

 “微笑天使”遇险,多部门上演生死救援

   2024年2月22日上午,南京迎来龙年首场降雪。与此同时,在南京海底世界救助室,一场关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江豚命运的救治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3名工作人员用特制担架布,轻柔地将一头于长江干流中发现的野生伤病江豚抬出水面,安置在铺有软垫的治疗台上——超声探头在江豚的胸腔缓缓滑过、抽血针精准地刺入江豚尾鳍上的血管,不远处,点滴架已然立好……专家们一边观察着屏幕上的数据,一边谨慎讨论着江豚的病情。

 这头江豚来自哪里?是如何受伤的?  “2月11日下午,有江豚协会摄影队员将一组令人揪心的照片发到工作群中,图中的江豚尾部伤痕累累,且附着大量异常赘生物。我们判断该伤情很可能会威胁它的生命,立刻向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汇报了相关情况。”江豚协会秘书长姜盟介绍。

image.png

江豚救助现场。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供图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开始了。2月13日,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组织专家召开紧急会,研判江豚伤情和救助方案;15日晚,来自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与安徽省马鞍山市的6艘科研监测船、50余名专业救护队员集结到位;16日上午,搜救船队果断出动,克服长江干流捕捞、救护的不利条件,成功将伤病江豚搜救上船,并第一时间送至南京海底世界开展救护。

  经检查确认,该伤病的江豚为雌性,年龄约5龄,初步诊断伤病原因为尾鳍和尾柄受杂物缠绕感染,另有5处增生组织,肺部存在一定程度感染,情况较严重。于是,出现了救护的一幕。

   经过各部门连续6天不间断携手救助,长江江豚病情得以稳定。听到消息后,姜盟松了一口气。

“这是全国首个在长江干流针对伤病江豚开展主动捕捞救护的案例。”姜盟说道。对长江江豚的救治仍在继续,不论结果如何,这场“不离不弃”的生死救援值得称赞,更欣慰的是,作为唯一一个在市区能观测到长江江豚的大城市,南京对长江江豚的保护行动从未暂停。

   近年来,南京构建“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监测体系,实现对“微笑天使”的科学观测,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加入保护长江江豚志愿者队伍中,通过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营造“人人了解、人人爱护”的氛围,助力实现“人豚和谐”。

“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守护好‘微笑天使’。”长江边,长江江豚跃出江面,姜盟的话语充满力量。

全民护航幼蟹回家,救助现场秒变生态课堂

今年3月,一条#南京人给上万只幼蟹当保镖,暖到心坎里#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广大网友关注。

南京为何出现这么多螃蟹幼体?如何助力“蟹宝宝”顺利回家?在生态微课堂直播中,十万多网友一起探寻答案。

“‘中华绒螯蟹’俗称‘大闸蟹’。”直播间,来自江豚协会的郝旭玲老师讲解道,“每年三四月份,在长江入海口发育6个月的‘蟹宝宝’将正式启程,进入更稳定舒适的淡水环境发育为成蟹,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幼蟹潮’。”

image.png

“助蟹回家”生态微课堂现场。  关欣悦供图

作为“蟹宝宝”洄游的通道,枯水期的长江与秦淮河交界水域的三汊河河口,有着两米多的落差,对于想要逆流而上的“蟹宝宝”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着急回家的“蟹宝宝”顺着防洪墙往上爬,浩浩荡荡的蟹潮蔚为壮观,但大家发现上岸的“蟹宝宝”却迷路了。

“我们发现这一问题后,联合多个部门紧急应对,用麻布、绳网搭成‘蟹梯’,为‘蟹宝宝’搭建一条生命通道。”郝旭玲介绍,同时,南京还开展“助蟹回家”公益行动,招募更多学生、市民朋友通过人工捡拾的方式加入保护“蟹宝宝”顺利回家的任务中来。

直播间里,十多万网友纷纷点赞,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感受;直播间外,志愿者们捡拾“蟹宝宝”,不遗余力地“助蟹回家”,而这一切,组成了螃蟹洄游的临时动脉,为螃蟹洄游搭建了一条“生命之路”。

“已消失多年的蟹潮,今年重现南京,这标志着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淡水甲壳动物研究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红英表示。

不只是迁徙的“蟹宝宝”,随着南京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珍稀野生动物选择在此“安家落户”,南京守护多样生命的触角延伸至各个角落。

从为水雉一家来南京“度夏”保驾护航,到为石臼湖小天鹅越冬提供“不打扰”守护;从启动中华虎凤蝶种群恢复与栖息地修复项目,到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联盟……从民间到官方,从个人到团体,越来越多人参与野生动物救助中,让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加具象化,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守护生物多样性的无限可能。

伴着初夏来临,“黑鸢5号”再次迁徙北上,中华绒螯蟹也已溯河上迁,长江江豚的观测与救护仍未完待续。天穹之际、江河之边,无论何时何地,南京关爱野生动物、保护好生物多样性的行动都不会失约。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