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来源:中国环境
5月17日,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7省(市)第一批典型案例。首批7个典型案例有3个聚焦湖泊保护。记者注意到,江西、湖北、湖南均被督察组点名,原因在于“江西省鄱阳湖保护修复不力”“湖北省洪湖水环境水生态状况持续下滑”“湖南省洞庭潮湿地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等。
重要湖泊保护治理情况是本次督察关注重点之一。在长江流域上,分布着姿态万千、种类不同的湖泊。这些湖泊大致有哪些不同类型,平原通江湖泊和高原湖泊又有哪些差异,治理重点是什么?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所所长姜霞。
平原湖泊与高原湖泊差异性在哪?
“长江流域内高原、山地、盆地和平原等地貌类型丰富,经过漫长的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和人类活动影响,逐步发育出受全球气候影响显著的源头区青藏高原湖泊、人类活动与气候共同影响的上游云贵高原湖泊和人类活动干扰显著的中下游东部平原湖泊。”姜霞向记者介绍。
聚焦此次被督察的长江经济带7省(市),范围内湖泊水系众多。从上游的云南,到下游的浙江、上海,分布着姿态万千、大小各异的湖泊。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滇池、鄱阳湖、洞庭湖、洪湖、太湖、巢湖等重要湖泊水量丰富,在保障长江经济带生态、水资源、防洪等安全和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云南是中国湖泊较多的省份之一,高原湖泊尤为典型。省内30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共有9个,包括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洱海、泸沽湖、程海、异龙湖,通常称为“九大高原湖泊”。
江西的鄱阳湖、湖南的洞庭湖、湖北的洪湖属于长江中游的通江湖泊,而流域范围涉及浙江和上海的太湖则位于长江下游,都属于东部平原湖泊。
那么,高原湖泊和平原湖泊的区别在哪?
“云南高原湖泊多为构造湖,地形陡峭,多为封闭和半封闭湖泊,换水周期长。且来水主要靠流域降雨地表径流补给,而湖面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流域天然可利用水资源十分有限。加之径流比小,营养盐等污染物经降雨快速进入湖体,难以流出,累积特征明显。”姜霞告诉记者。
据了解,换水周期指全部湖水交换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是判断一个湖泊水资源能否持续利用和保持良好水质条件的一项重要指标。凡是出湖流量愈大的湖泊,其换水周期就愈短。
长江中游的吞吐型湖泊,换水周期一般都很短,如洞庭湖最长19天、鄱阳湖最长29天等,此类湖泊湖水更新快,入湖污染物不易在湖体内累积。长江下游的平原湖泊,虽地势低平,但河网纵横,湖荡密布。
“而云南高原湖泊出流口浅狭,换水周期一般都很长,近10年来气候变暖和降雨减少使得入湖水量减少和蒸发量的增加,换水周期更长,并加剧了湖内营养物的累积。洱海的换水周期从10年前的3.6年延长至现在的7.7年,抚仙湖的换水周期更长达166.9年。”姜霞说道。
此外,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云南低纬度、高海拔,意味着温度高、光照好,“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使该区域湖泊营养盐转化速率快,藻类光合作用效率高,富营养化机制独特,水生态系统脆弱。”姜霞介绍,“云南高原湖泊湖滨带脆弱,比如抚仙湖、程海这类高原湖泊,没有湖滨带或湖滨带非常窄,起不到缓冲作用。此类湖泊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因此,云南高原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生态修复的难度更大,任务更加艰巨。
高原湖泊治理面临哪些挑战?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谈到,“我国湖泊众多,由于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生态功能等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湖泊有不同的保护目标、治理任务和技术路径,差异性比较大。”
近年来,我国城镇点源治理成效明显,但仍然存在污水管网收集率不高、城乡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不少湖泊入湖污染负荷依然较大。尤其是汛期,往往一场大雨就将流域污染物“零存整取”冲入入湖河道和湖泊。“监测数据表明,汛期入湖的污染强度要远远高于非汛期,反映出城乡面源污染治理还不到位、还有短板。”姜霞说。
各地政府为了保护重点湖库,基本都发布了相应的湖库保护条例,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存在的非法围垦、填湖造地、侵占湖泊水域、乱排乱放污染湖泊水质及湖泊管理单位不清、责任不明,导致湖泊保护不力,出现湖泊面积减少、功能衰退等共性问题,结合实际提出明确的管控要求。
如云南针对滇池保护,实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地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同时针对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出了水污染物排放要求及限值。
记者了解到,当前,云南省深入实施“湖泊革命”攻坚战,划定九大高原湖泊“两线”(湖滨生态红线、湖泊生态黄线)“三区”(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绿色发展区),分区明确功能定位及管控措施,实现了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再到“全域联治”的重大转变。
“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水生态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但部分湖泊水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目前,九大高原湖泊绿色发展路径尚不清晰,雨污分流不彻底,污水收集存在“跑冒滴漏”现象。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整体性、系统性还不够强,种植业结构调整困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农业面源污染系统治理有效路径仍需探索。
(为此,记者做了一个小实验:两个杯子告诉你,高原湖泊有啥特别?|督察新闻眼⑥)
姜霞表示,根据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针对滇池、洱海等高原湖泊治理保护,应加快补齐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巩固点源治理成效;加强周边城乡面源污染防控,减少入湖污染负荷;实施节水农业,实现农田退水循环利用,推动流域种植业向绿色有机化发展;建设环湖生态廊道和湖滨带,系统连片开展流域库塘湿地提质增效,优化库塘湿地格局,构建完善的环湖生态屏障;加强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精准、科学、依法治湖水平。此外,应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符合省情和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