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9 来源:生态环境部
5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生态环境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回答了记者提问。
张玉军介绍,近年来,我们及时地总结各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开展了系列宣传推广工作。就在今年的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的遴选工作,收集到19个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优秀案例。
在这些案例中,从物种保护来看,通过采取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强化监督监管,压实各方责任,加强科学研究,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措施,来实现生物资源有效保护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比如,海南特有的长臂猿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2022年底的六群37只。辽河口的丹顶鹤越冬种群由2014年的5只增加到2023年的114只,是历史最高记录。同样是在辽河口,黑嘴鸥的繁殖种群由1992年的1200只,增加到2023年的11357只,成为濒危物种保护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方面,加强遗传资源保种选育,规范所在环境与生产种植管理,因地制宜挖掘生态潜能等系列措施,可有利推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比如,贵州镇宁县积极探索蜂糖李的种植规律,协同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保护与利用。目前,镇宁县蜂糖李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22万亩,产值约30亿元,带动1.5万户6.2万人实现户均纯收入增加6.7万元。
还有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4团,通过“以渔抑碱”“以渔改水”的方式养殖罗非鱼、石斑鱼等等,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智慧化监测监管方面,建立数字监管系统,合理设置监测网络与监测样方,研发物种自动识别系统等系列措施,可大幅提升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监测评估的水平。比如,在浙江丽水市,建立了生物多样性数字监管系统,自动生成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数和监测报告。在江苏,建成了全国首个高速公路生物多样性鸟类观测站,4个月累计观测到鸟类约68万只·次,内蒙古率先构建覆盖全区所有生态系统的“一站多点”式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新技术对于生态监测技术水平的提升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实现了由传统人为观测向技术捕捉的转变,可以自动识别动物的数量、种类,对改进我们的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
张玉军表示,下一步,我部将联合相关部门完善生物多样性科普、宣传和教育的形式,拓展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渠道,继续指导各地凝练总结优秀案例,探索生物多样性优势向产业优势高质量转化的路径和模式,同时也将利用好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等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宣传,讲好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故事。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