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来源:中国环境APP
生态环境部近期召开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深入分析了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明确提出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要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具有监测范围广、获取信息快、应用领域广、经济效益高和全链条数字化等技术优势。近些年,生态环境部有序推进卫星研制和发射,遥感观测能力快速提升,影像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时间分辨率最高可达小时级。遥感业务应用的迅速发展催生了新型工作模式,生态环境问题发现及整改措施监督工作方式已从“人工现场巡查”转变为“遥感监测与核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实现双月米级监测能力,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是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遥感监测能力,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现代化,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支撑保障。
深入领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精神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是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重要发力点。认真落实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要求,做好“三个准确把握”,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以高水平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一是准确把握新内涵,加快提升遥感主动发现生态环境问题能力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全面阐述了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科学内涵。黄润秋部长指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包含完善的监测网络、先进的监测技术、系统的监测业务、严格的质量控制、高效的监测管理等的有机系统,具有布局合理要素全面、精准科学运行高效、制度健全监管有序、发现问题洞察规律、创新科技培养人才等五方面鲜明特征。在现代监测体系中,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以主动发现生态环境问题为突破点,逐步形成了覆盖水、大气、土壤、生态等多要素多领域的遥感监测能力,成为生态环境监测的“千里眼”,但由于起步较晚,部分遥感业务尚未固定监测范围、对象、时间和频次,遥感能力离部党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主动发现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在水、大气、土壤、生态等传统领域持续优化和完善监测业务,在温室气体、生物多样性和新污染物监测等新兴领域提升监测能力,逐步实现全地域、全要素、全领域覆盖,综合运用卫星遥感、走航监测等技术手段,确保生态环境问题第一时间感知。
二是准确把握新路径,加快构建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网络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明确了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路径,加快建成新一代空气、地表水监测网络,构建新一代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按照未来五年和到2035年“两步走”的路径安排,基本建成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当前,我国遥感监测仍以卫星遥感为主,立体化的遥感监测网络尚未形成,塔基、走航等遥感基础设施缺乏全国性策划,航空无人机指挥系统建设刚刚起步。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网络必须遵循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路径,用五年时间加快补齐短板,充分论证全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发展规划,实施生态环境卫星载荷研制等重大工程,推进航空无人机指挥系统、塔基和走航遥感等基础设施建设,再用五年时间巩固完善,形成较为完备的立体遥感监测网络,实现“全方位、高精度、短周期”遥感监测。
三是准确把握新要求,全面提升遥感监测智能化水平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强调,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要以有力支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根本目标,以多元参与、良性互动为基本要求,以一体网络、互联共享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赋能、数智转型为动力引擎,以监测准确、数据真实为重要根基。目前,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还难以形成对某一地区的“高时间、高空间、高浓度分辨率”监测,特别是甲烷遥感监测精度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距离,人工智能、大模型、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运用不够,卫星遥感、自动监测、走航监测等多手段综合运用距离一体化还有差距。应当积极推进与生态环境监管需求相适应的专用卫星载荷研发和地面遥感设备研制,研究和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在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推动多监测手段、多源监测数据应用一体化,加快创新型领军人才队伍建设,让监测的眼睛越来越敏锐、大脑越来越智慧,当好反映美丽中国颜值的“镜子”。
加强遥感能力建设,发展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新质生产力
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要求,以有力支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根本目标,加快培养和发展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全面加强“全方位、高精度、短周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实现全地域、全领域、全要素覆盖,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夯实监测基础。
(一)以衡量美丽中国“颜值”为目标,加快实现遥感监测业务全覆盖
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臭氧、PM2.5、二氧化氮和甲醛等污染物遥感监测,牵头做好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工作,持续开展蓝藻水华、河湖岸线、水生植被、河流断流干涸等遥感监测,开展固体废物违规堆存、污染地块违规开发利用和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等遥感监测。支撑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开展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做好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牵头启动第五次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围绕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新领域,拓展全球、全国及重点区域、城市、重点行业碳排放和生态系统碳汇遥感监测,探索开展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域生境质量遥感监测。推动业务规范开展,构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发布一批水、大气、土壤和自然生态等遥感监测标准规范。
(二)以支撑管理需求为重点,全面提升遥感主动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积极拓展卫星数据资源,加强生态参数遥感产品生产,提升数据和产品生产保障,提高监测频次和精度,在主动发现生态环境问题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强化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双月遥感监测能力。开展沙尘天气、大气污染高值区、秸秆焚烧火点和工业热源小时级高频次遥感监测。开展城乡黑臭水体、入海河流总氮污染量和饮用水源地遥感监测。利用遥感监测结果更及时提供建设用地违规开发利用情况、固体废物问题点位清单。强化遥感技术在督察执法中的应用,为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拍摄等提供重点生态破坏问题线索。
(三)以实施重大工程为契机,加快健全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网络
有序推进《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着力构建环境卫星和“双碳”卫星两个体系,推进载荷研制、卫星发射和交付,力争五年实现8颗环境二号卫星和5颗“双碳”系列卫星分别组网协同运行。加快在全国范围推进无人机、塔基、走航等多元化、立体化生态环境遥感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布设塔基、无人机和移动巡护车遥感设备,与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形成“五基”协同监测体系,实现对重要生态空间的实时、精准监测。在工业园区、重要湖库等,布设塔基遥感和星地协同环境移动监测平台,提升对大气、水环境的精细化遥感和应急监测水平,增强对污染源的溯源能力。同时,加大大气环境地基遥感验证站和生态质量地面验证场站建设,提高卫星遥感监测精度,形成立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布局。
(四)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
紧抓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重大机遇,凝练遥感监测领域重大科技需求,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卫星载荷研发,集中攻克“五基”协同立体遥感监测技术等生态环境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开展全球碳遥感监测、国家生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面向昆蒙框架的生物多样性立体监测评估技术等重大研究。用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加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实现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传感器等多手段融合监测的一体化分析评价,推进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声纹识别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应用。探索高光谱、雷达、红外等载荷共性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稳步推进产品体系和产品算法研发,逐步构建可有效支撑水、大气、生态等遥感应用的生态环境卫星共性产品体系。推进遥感专用设备国产化,加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集成化、智能化设备装备自主研发,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高效感知、深度认知能力。
强化央地统筹和多元参与,构建遥感监测工作新格局
充分发挥好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国家队”的优势和能力,做好全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顶层设计,指导和推动地方加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建设,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成创新联盟等战略科技力量,加强科技创新和生产力转化,培育壮大遥感产业和市场。依托遥感基地联盟平台,以技术培训、点对点帮扶、项目培养等方式,积极培养地方技术人才,打造一支多层次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队伍。用好全国生态环境遥感应用基地,围绕生态环境监管难点与重点问题,开展地方生态环境遥感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建设和业务化应用,推进遥感网络体系化、工作机制规范化和业务支撑协同化,补齐地方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不足的短板。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挖掘市场潜力,鼓励社会资本发射和运营环境遥感卫星,投资遥感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遥感监测应用服务,实现立体网络和数据资源多方共享,形成国家、地方和社会资本共担共享新局面,实现全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一盘棋”。
擘画蓝图启新程,接续奋斗开新局。美丽中国蓝图已经绘就,建设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在这样的形势下,遥感监测工作必须坚持现代化需求牵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知重负重、担当作为,助力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