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解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科技创新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时间:2024-06-02    来源:中国环境APP   

“我国近年来在降碳减污方面已取得可观成效,但在生态系统碳汇途径拓展、可再生能源消纳及储存、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成本控制与成熟度优化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应强化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基于林草的扩绿增汇等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在6月1日举行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林业碳汇发展论坛上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做主旨报告。吕望舒摄影


在论坛主旨报告环节,侯立安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减污降碳的亮点和成绩,特别提到大城市扩绿增汇进展显著。例如2012年以来,北京市累计新增城市绿地7293公顷,森林覆盖率由38.6%提高到4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5.5平方米提高到16.89平方米,2024年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然而,有好的成绩也面临很多挑战。侯立安表示,相对于风电等项目而言,森林碳汇项目的开发成本较高、开发周期较长、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急需探索包括城市在内的扩绿提质增汇新途径。当前非化石能源规模化、产业化的普遍应用不仅面临着储能、远距离输送、电网机制等问题,同时诸如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还受限于昼夜与气象影响,不确定性大。除此之外,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成本与成熟度有待进一步优化。

“低碳技术体系涉及可再生能源、负排放技术等领域,不同低碳技术的技术特性、应用领域、边际减排成本和减排潜力差异很大,导致各类技术系统集成难,环节构成复杂,技术种类多,亟须系统性的技术创新。”侯立安说。

正因如此,侯立安分享了当前一些降碳减污与扩绿增长技术策略,包括菌草技术等发展绿地碳汇与污染治理兼顾的林草种植技术。菌草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同时菌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菌渣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回田,形成碳循环,对实现碳中和目标有所助益。

运用立体生态技术构建花园式污水处理厂也是技术策略之一。这一类污水处理厂可以将污水当中的微生物,从低级驯化到高级,高级微生物反吞噬低级污染物,加速不同职级种群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及自有更替,实现高效氧化分解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同时,建设景观植物的支架,使植物的根系扎根在污水处理厂生态介质上,参与污水净化,同时植物藤蔓攀援在支架上,形成花园式景观带,也构成城市碳汇新增长点。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