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公益

“志愿青春”教育扶贫记——聚焦贵州脱贫一线的志愿者力量

时间:2020-12-1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12月14日电题:“志愿青春”教育扶贫记——聚焦贵州脱贫一线的志愿者力量

  新华社记者骆飞

  今年7月,34岁的苗族妇女潘爱松终于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逢人她都忍不住展示一下。尽管笔画有错误,字有些歪斜,但这仍是她最自豪的事。

  潘爱松的改变从村里开办的夜校开始。

  她的家乡大歹村,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大山深处的一个苗族聚居村落。

  此前,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以及受当地陈风陋俗的影响,村里绝大多数上了年纪的妇女都没上过学。

  为了助力脱贫攻坚,2017年8月,按照贵州省委“共青团要把夜校办到农村去”的要求,贵州团省委迅速号召各级团组织率先在深度贫困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起“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

  在大歹村,夜校备受村民欢迎。主要担任教学任务的是“90后”西部计划志愿者王健强,他每周三、周四晚上都要从距离村子20多公里外的县城到夜校给村民们上课。寒来暑往,他坚持了快3年。

  “办好夜校不容易,但看着村民不断学习进步,特别有成就感。”王健强高兴地说,夜校的主要目的是“扫盲”和对贫困群众开展技能培训,旨在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激发他们的脱贫内生动力。

  在夜校,从学写名字到认读常用汉字再到懂简单计算……教学任务不难,但王健强却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和耐心:每次1个小时的教学,时常要再多上1个小时。有时课程结束已是深夜,王健强还要搭乘摩托车返回县城,继续第二天的工作。

  “不少年龄大的妇女连汉语都不会说,还有的连握笔的姿势也不对,要慢慢沟通和讲解。”王健强说,看着他们眼神里强烈的求知欲,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3年来,贵州省先后建成368所乡村夜校,分布在全省72个县(市、区)的155个行政村和2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累计选聘了3286名教师和志愿者。

  “绝大多数的夜校都是由青年志愿者独立‘支撑着’,他们大都是‘90后’‘95后’,在志愿服务基层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贵州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焦书毅说,去年,团省委还启动了“万名志愿者服务基层项目”,每年确保有1万名青年志愿者在贵州开展支教、医疗、科技等志愿服务。

  寒冬清晨,毕节市大山里一所名叫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的村小书声琅琅,前来支教的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吴昊正在带着孩子们朗读。尽管支教时间不长,她和其余3名同学已逐渐成为学校的“骨干”。

  “算上校长,学校就3名教师,加上我们支教的4人,共同负责60多个学生的教学。”吴昊说,到今年,华中农大已连续16年派研究生支教团到这里支教,推动着山区教育的发展变化。

  像此前支教的学长一样,吴昊和同学们除了承担大量教学任务外,还给学校募捐学习用具、体育用品等物资,并给学生开设特色课程。“今年开设了‘耕行思苑’少年学思班,给孩子们讲解历史,开展趣味活动,拓展他们的视野。”吴昊说。

  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校长王成范说,研究生支教团一直帮助改善学校硬件基础和软件设施,这些高学历、有想法的大学生贡献不小。

  今年,全国41所高校的51个研究生支教团到贵州支教,分布在全省42个县(市、区、特区)的78所中小学,为贵州基层教育发展注入了不竭的智力动能。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