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怎么使戏曲更“出圈”

时间:2021-11-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到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从央视《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到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系列“奇妙游”节目,文博、文物、典籍热度高涨不下。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瑰宝,中华戏曲在大众化传播的音轨上显得有点安静。但安静不等于沉默,在日新月异的各类媒体中,戏曲艺术也在默默地创新着自己的表达方式。

11月6日,人民日报直播了沉浸式戏曲真人秀节目《最美中国戏》。当晚直播的内容是“中国最美旦角图鉴”,邀请了曾黎、张馨予、宋轶三位明星,分别扮演美丽白娘子、英气穆桂英、俏皮春香,吸引网友观看人次超过600万,微博转发超11万。《最美中国戏》突破常规的戏曲舞台,选择到颐和园古戏台进行实景拍摄。从节目的编排到镜头语言的运用,它主动靠近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和喜好。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用水墨晕染的东方美学,打动了年轻观众,2000万元的票房,打破了戏曲电影历史票房纪录。

回顾传统文化的“出圈”路径,我们不难想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艺术普及的壁垒。中华戏曲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拥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形式。虚拟性、写意性、程式性的美学特征,不同于现代艺术的脸谱、身段、手势、戏装、唱腔、念白,在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看来,有着一定的距离感。戏曲艺术必须放下身段,主动贴合时代审美,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展示。

在一家很火的短视频平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种是黄梅戏,共有相关短视频逾130万条,总播放量超过34亿次。前不久网红小潘潘翻唱黄梅戏,在全网引发了争议。和戏曲有关的争议事件,能进入大众视野、引发公众讨论,不是一种偶然,恰恰反映了戏曲通过平台建立了广泛的大众认知,得到了大量用户的关注。短视频平台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媒,对于戏曲传播的推动作用,可能超过了电影电视等。该平台曾发起一个“我变脸比翻书还快”的挑战赛,让用户使用川剧变脸的AR特效道具,播放量超过65亿。2018年王珮瑜发布的《我要笑出国粹范》视频,讲解了京剧老生不同种类的“笑”,收获了逾2000万次观看。

大众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如何有效地用好这种力量,让“安静”的中华戏曲再次不同凡响?笔者认为,戏曲工作者要打破观念、勇于创新,短视频平台、戏曲院团、主管部门也要共同协作,打造艺术水平高、有突破性的普及活动,让戏曲艺术更有效地传播。戏曲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艺术体系庞大,不容易普及,可以将戏曲艺术“化整为零”进行推广。比如,古装已成为时下潮流元素,戏曲服装尽显中华服饰之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完全可以迎合潮流单独推广;戏曲的手势、身段都很美,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主题性的普及。有创意,生动、有趣,中华戏曲艺术才能走出一方舞台,走进新的时代。程 凤


责任编辑:韩柒玥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