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5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陆肖肖 北京报道
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研究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计划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国家发改委指出,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在部分区域开展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面临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等诸多挑战,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氢能顶层规划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国家对于氢能产业的顶层规划和布局,打开了产业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文件明确了氢能的战略定位: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文件指出,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国联证券的研报指出,“30-60双碳”目标推动下,氢能作为连接可再生能源与终端应用场景的绿色二次能源,将在交通、储能、冶金、化工等领域得到规模化应用。此次氢能发展规划落地,意味着氢能中长期发展空间被打开,氢能产业将真正迈入“1”至“10”过程。
能源情报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宽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氢能中长期规划目标的提出,对我国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发挥重要指导作用。文件科学分析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氢能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多元应用、政策保障、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具体规划,为我国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由于氢能的特性能完全具备“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八字特征,可以将其他能源形式串联起来,因此它未来在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能源体系将起到关键作用。
中集安瑞科方面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在国家层面将氢能定为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有利于行业的全面铺开和健康发展。本次战略规划强调了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提高高压气态储运效率,加快降低储运成本,有效提升高压气态储运商业化水平;支持合建站和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部署加氢网络;以及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等方面,这些和中集安瑞科的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当前在氢能产业链方面的布局高度契合。2021年,中集安瑞科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示范项目,未来也会继续深化在制、储、运、加和场景应用方面的全方位的布局,打造关键装备和示范应用,争取先发优势,并积极把握政策的机遇,借着政策的东风加大研发投入,做好战略卡位,并推出更多的战略示范项目,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
万亿氢能产业发展提速
从氢能产业链来看,国联证券报告显示,上游制氢端包括副产氢、绿电氢两条路线并行发展;中游储运端方面,高压气态氢先行,低温液氢、管道氢紧随其后;下游应用端中,交通领域再次明确氢燃料重卡方向,氢储能、氢冶金、绿氢化工等积极推进。具体到企业层面,在氢能产业链各环节积极布局、有先发优势的公司,包括产业链一体化布局的美锦能源,燃料电池龙头亿华通,已打通光伏制氢的宝丰能源,布局氢能炼钢的宝钢股份,储运设备相关的京城股份、雪人股份、冰轮环境、致远新能、富瑞特装等。
在实际应用中,已经有企业将绿电和氢能结合起来,生产出真正的绿氢。隆基股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深度脱碳这条道路上,只有“绿电+绿氢”才能加速能源转型,从根本上解决制氢的碳排放问题,同时有效克服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储存性问题。隆基氢能目前主打大型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致力于实现最低绿氢 LCOH,同时布局绿电制绿氢解决方案,推动氢能技术进步,为碳中和贡献力量。
碳中和推动能源转型,氢能或成万亿蓝海市场。光大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氢能产业链所涉及的环节和应用场景众多,发展空间广阔,未来有望成为万亿级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正步入快车道,多个省市发布氢能产业规划,加快布局氢能源产业。短时间内,煤制氢和工业副产氢仍将是主流制氢方式,目前,国内加氢站也进入快速建设阶段,随着中国氢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加氢设施需求的提升,加氢站有望在2050年达到千亿级市场规模,发展空间巨大。
在今年的冬奥会上,氢能被广泛应用于火炬燃料、氢能汽车等方面,氢能在清洁能源领域大放异彩,为氢能的应用起到了示范效果。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氢能产业距离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仍然有较长的路程。
“低成本的光伏绿电对绿氢的发展至关重要。”李振国表示,目前隆基通过电解水制氢技术,制取一公斤氢大约需要消耗50度电。如果将来能够把光伏的成本做到两毛钱的普遍成本,那么电力作为绿氢的主要成本构成就可以降到10块钱;如果光伏能做到一毛钱一度电,那么绿氢的电力成本就会降到5块钱一公斤。届时,电解水制氢的成本比现在煤制氢的成本还要更低,绿氢不仅可以在全社会绿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经济性能完全成立。
氢能应用安全为先
另外,氢能的安全应用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氢能制备和装备都要攻克的技术难点。文件中也将“安全为先,清洁低碳”作为氢能发展的基本原则。把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对氢能制、储、输、加、用等全产业链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氢能利用安全可控。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氢能的安全问题,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回应称,安全性是氢能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内在要求。一是坚持安全优先的基本原则。把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内在要求,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针对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加注和应用全产业链,强化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氢安全相关技术创新。开发临氢设备关键影响因素监测与检测先进技术,加大氢能全产业链安全技术研发应用。推动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安全技术协同发展,加强氢气泄漏检测报警以及氢能相关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等先进技术研发。以安全可控为前提,积极推进技术/材料/工艺创新,支持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三是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氢能利用安全可控。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部门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地方政府氢能产业发展属地管理责任,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水平。有效提升事故预防能力,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及时有效应对/氢能各类安全风险。
四是深入开展宣传引导。开展氢能安全法规和安全标准宣贯工作,增强企业主体安全意识,筑牢氢能安全利用基础。加强氢能科普宣传,注重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推动形成社会共识。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