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我国科学家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

时间:2022-03-3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3月29日电 绝大多数现代猫头鹰(鸮形目鸟类的统称)都是无声飞行的夜间猛禽,但也有少数种类的猫头鹰更适应日间狩猎,在白天更加活跃。那么,这类与众不同的猫头鹰是如何演化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发现了一种昼行性猫头鹰化石。它属于一个已经灭绝的古老物种,生活在距今约600万~950万年前的中新世末期。研究人员根据其眼睛后面颧骨尾部的一个大的肿块形突起,将其与北鹰鸮、鸺鹠类猫头鹰组成的猛鸮类归为姊妹群,并命名为“日行中新猛鸮”,意指来自中新世的鸮形目猛禽。

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鸮形目鸟类化石,为研究白天活跃猫头鹰的演化历史提供了化石证据。这一成果发表在3月28日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那么,研究人员又是如何确定它是昼出夜伏的呢?据介绍,这件化石的遗骸得到近乎完整的立体保存,研究人员将其巩膜小骨与55种爬行动物以及包括众多种猫头鹰在内的360多种鸟类的巩膜骨以及眼眶大小,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证明,这种已经灭绝的猫头鹰的眼睛对光线的开放度较小,这样就能使透入的日光大幅度削弱,从而在正午时分也能看清楚东西。

此外,本次研究还利用鸟类多样性数据库中超过360个物种的数据,进行了一项更大规模的统计分析,以生活习性为特征点(昼行、夜行或者早晨-傍晚出行)开展了演化特征的随机特征映射以及祖先状态重建。结果显示,所有现存猫头鹰的祖先几乎都以夜间活动模式为主,但包括鸺鹠属和中新猛鸮在内的猛鸮属祖先,则是无疑的白日行者。而将中新猛鸮的数据加入其中后,猛鸮类昼行性的概率接近百分之百。

据介绍,这一研究不仅重建了猫头鹰昼-夜行性的演化历史,还为晚中新世青藏高原周边的古生态以及古北界鸟类的区系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记者齐芳)


责任编辑:韩柒玥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