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十八般武艺”出粮油——安徽推进“机械强农”一线观察

时间:2022-05-2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合肥5月27日电  题:“十八般武艺”出粮油——安徽推进“机械强农”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水金辰、姜刚、曹力

  5月25日临近晌午,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小甸镇贾庄村,4台收割机在油菜田里快速推进。随着齿轮转动,一株株油菜被收割机吞入“嘴”里。不足半小时,乌黑的油菜籽经输粮管装入运输车,转运至晒场集中晾晒。

  “今年我们种了1050亩油菜,用上了‘新’收割机,不到3天就收了三分之二。”贾庄村村委会委员韩磊告诉记者,今年贾庄村改进了油菜收割机械,比传统机械收割减损50%左右。

  5月25日,在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小甸镇贾庄村,收割机正在将油菜籽装车。新华社记者 曹力 摄

  “三夏”时节,记者在安徽省多地采访时注意到,田间很少见到种粮农民俯背佝腰的身影,收割机机手、运输车司机和全程保障收割的机修人员组成了麦收“三剑客”。机械化收割,成为安徽夏收“新常态”。

  “机械强农”是安徽省今年重点推进的一项行动。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安徽计划投入联合收割机20万台,目标机收率稳定在99%左右,10天左右基本完成夏粮抢收工作。

  看着眼前的收割场景,贾庄村党总支书记韩子科说:“以前‘三夏’时节,农村孩子有一周左右的农忙假,越是烈日当头,田间越是忙碌。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农民种田省时省力,在夏季粮油作物播种、管护、收割等环节,各类机械尽显“十八般武艺”,粮油生产能力得到提升。

  在一些地方,小麦复式播种机近年来被派上“大用场”。旋耕、灭茬、施肥、播种、镇压、开沟等工序一次性完成,播种效率大大提高。寿县农业农村局二级研究员戚士章说:“以往小麦生产三分种七分管,现在是七分种三分管。”

  蚌埠市怀远县种粮大户尚跃如今“玩起”无人机已经游刃有余。植保、施肥、喷洒农药,无人机已成为尚跃进行田间管理的“重要武器”。“上个月防治小麦赤霉病,我上了4台无人机,8个小时喷完一遍农药。”望着成片的金色麦田,尚跃表示,全程机械化让他的种粮信心更足了。

  在皖北地区,有的地方还兴起“无人农场”。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无人农场”负责人焦魁说,以前人工施肥,一个人一天只能施五六亩地,如今动动手指,启动3套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一天内施肥浇水150亩地不在话下。

  2月11日,无人机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无人农场”喷洒除草剂。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长江沿线,一些市县已基本完成小麦收割。在铜陵市,收割机留下的麦秸正成为秸秆打捆机的“美食”。搂草、打捆,它们最终“走进”各乡镇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据铜陵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环保站站长袁坚介绍,这些秸秆将作为食用菌基料、肥料、动物饲料、工业原料等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去年,铜陵市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超过93%。

  5月19日,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境内的华阳河农场,秸秆打捆机正在田间作业。新华社记者 水金辰 摄

  高速公路上,一辆辆载着收割机的农用车正从南向北疾驰。手握“跨区作业证”的机手们追逐丰收的脚步未曾停歇。截至5月26日17时,安徽省已收获小麦378.2万亩,从长江沿岸到黄淮平原,安徽粮油作物正“颗粒归仓”。


责任编辑:韩柒玥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