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一文读懂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时间:2022-05-30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张桂贵)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我国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的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和河北省邯郸市的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传统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

什么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国新认定的3个项目有何独特性?人民网记者就此专访了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曹幸穗。

为何要回到传统农业寻找“智慧”?

“在新世纪之初,粮农组织的专家们在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的农业发展状况时,惊异地发现,过去一个世纪的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显露出了如过度依赖机械装备、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农牧生物品种严重单一化等许多负面影响。”曹幸穗介绍,传统农业开展了数千年、上万年,历史证明传统农业是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人们主张回到传统农业去寻找智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由此而生。

曹幸穗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概念里包含了三个层次的价值判断:一是传统农业不是落后的农业;二是历史证明传统农业是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系统;三是今天需要回到传统农业里去寻找“智慧”,而不是要倒退到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在这样的共识之下,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组织或机构以及一些国家的政府,共同提出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曹幸穗告诉记者,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评选工作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审标准,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具有独特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知识体系;在当地的食物与生计安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包含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生物多样性;拥有突出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拥有独特的农牧业景观。需要在这些方面都具有显著特点和全球重要性。

这三个系统为何能榜上有名?

“我国是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类型最多、分布最广、传承最好的国家,也是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倡导者、推动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曹幸穗说,我国人民在顺应天时、讲求地利、重视人和的农业劳作中,孕育了“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创造了类型众多、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系统,不仅保障了粮食供给和生计安全,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哲学。

中国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项目,不仅存在丰富多样的物种基因,而且拥有秀美的农牧业景观,对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治理环境突出问题、提升遗产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美丽田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人文社会价值。

曹幸穗以我国新近被认定的三个系统为例向记者介绍,在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中,当地茶农具有独特的茶叶传统知识,包括对茶园环境的精心选择和管理,以确保最佳条件下的茶叶种植,同时确保茶园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和茶叶生产的可持续性;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我国入选的首个游牧类全球农业遗产地,作为“全球可持续牧业和脆弱牧场管理”典范入选,每年春季和夏季的转场放牧,避免因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退化,做到可持续地生产肉、奶、毛皮等畜产品;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是我国北方旱作梯田的雨养农业系统,总面积达21万亩,数百年来,当地社区保留了丰富的传统品种、环境友好的耕作技术,确保当地的粮食安全,创造出被誉为“中国第二个万里长城”的山地梯田景观。

农业文化遗产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是最早响应‘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的国家之一,在许多方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果。”曹幸穗表示,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率先出台了国家层面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制定了“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科技支撑、企业带动、媒体宣传”的工作方针。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时,我国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即成为了首批全球保护试点,并于2005年6月成为全球首个正式授牌的遗产地。

截至目前,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有22个国家的65个系统,其中我国有18个遗产地入选。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中,要注意发挥好、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的潜力资源。”曹幸穗说,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需要汲取农业文化遗产精髓,需要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进而创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附:我国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清单


责任编辑:韩柒玥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