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用匠心与科技守护文物——访香港故宫文博馆藏品修复团队

时间:2022-06-0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香港6月7日电 题:用匠心与科技守护文物——访香港故宫文博馆藏品修复团队

  新华社记者黄茜恬、林宁

  在香港西九文化区西海岸,金色外观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步入馆中,内部工程和展厅装修工作已接近尾声。

  在第四展厅,藏品修复团队主任吕智超和梁嘉放正在进行馆内大环境的监测工作。随着手中仪器“嘀”的一声,所有指标均显示在正常值范围内。

在香港故宫文博馆,藏品修复团队主任吕智超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4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我们尽力为文物展出提供最严格的环境条件,尽管外面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但馆内的温度和湿度都不会变。”梁嘉放说。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安全来、安全回”

  今年夏天,逾900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珍藏将陆续抵港,在香港故宫文博馆开幕展展出。虽然文物离京前早已完成修复,但要让它们以最佳状态与观众见面,香港故宫文博馆的两位藏品修复专家吕智超和梁嘉放仍需做好“预防性保护”工作,从展厅温湿度监控到光照监测、虫害预防,每一项工作都丝毫不能马虎。

  香港故宫文博馆是一座新建的博物馆,一切文保工作均需从零开始。梁嘉放说,他们从去年就开始筹备前期工作,过程中虽然挑战不少,但都会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文物脆弱,需要格外用心守护。”吕智超说,各类文物都有其适合的温湿度和照度。例如书画类文物,如果存放空间湿度太高,就可能会卷曲,或者出现霉斑;如果太干,则可能会断裂。

  由于故宫博物院文物抵港时间是夏季,香港和北京的温度差异虽不大,但香港的湿度较北京更高。

  “经过反复思量和多次对比,我们最终购置了200多个世界顶级专业艺术品展柜,为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提供最高级别的保护。”梁嘉放说。

  近观香港故宫文博馆的展柜,上层是有防紫外线涂层的玻璃,用于展览文物;下层白色箱体中装有温湿度调节仪器,会根据文物的需求来调整参数。

  梁嘉放还介绍,香港蚊虫多,修复团队在香港故宫文博馆大楼交付后便开始进行防虫工作,务求保护好展品。

  “开馆在即,我们一刻不敢松懈,最大的心愿就是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安全来、安全回。”梁嘉放说。

  在香港故宫文博馆,藏品修复团队主任梁嘉放(右)和吕智超在展厅内工作(4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期待在香港重逢部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

  作为香港故宫文博馆的首位文保人员,吕智超是中国书画修复师。他自幼热爱艺术、学习画画,师从中国书画修复名师顾祥妹和孙坚,曾到美国修复了大量中国书画,其中包括元代赵孟頫的《二羊图》等名作。

  “香港故宫文博馆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其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独特优势。”谈及加入香港故宫文博馆的初衷,吕智超说,香港文化多元、开放包容,希望未来在这里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在我看来,香港故宫文博馆的理念很开放,我们希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又能够宣传中国文化的博物馆。”梁嘉放说,希望把中国传统的修复技艺介绍给世界,促进文物保护交流。

  采访中,二人都表示非常兴奋能在香港观赏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吕智超说,自己曾在美国参与过有关故宫博物院的布展;梁嘉放也因工作原因曾多次到访故宫博物院,对不少文物充满感情。

  “期待在香港重逢部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相信一定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梁嘉放笑着说。

  “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修复工作”

  随着文物修复技术的进步,文物修复师也需要不断精进技艺。梁嘉放说:“现在文物修复非常注重与科学技术的结合,需要不停更新知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修复文物也讲求专注与毅力。梁嘉放回忆起自己曾经花费一整年时间,只为修复一件文物。“因为每一步都在显微镜下进行,工作范围非常小,所以每天的进度非常慢。”

  修复工序繁复冗长,梁嘉放却乐在其中。她说,修复文物的过程不仅重现古代工匠精神,也在发掘和记录故事。“修复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比如文物的工艺、过去使用的材料,我们记录这些东西,再讲给大众,让大家更了解我们这个行业。”

  吕智超曾经有过在观众面前进行文物修复的经历。“很多观众都来看我们到底怎么修复,询问我们进行到哪一步。甚至还有一些观众连续一周每天都来,就为了多看看文物修复的过程。”吕智超说。

  在香港故宫文博馆,藏品修复团队主任吕智超介绍藏品修复工具(4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在第四展厅,特地放有两张专门从扬州订制的红色手工大漆桌子。吕智超说,这种红色手工大漆桌子在中国书画修复中算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工具。“在红色的桌子上,更能清楚分辨书画不同的层、纸张破洞、糨糊均匀度等。”

  吕智超说,开馆后也计划做一些演示活动,甚至让观众有机会动手参与,从而获得文物修复的直观感受,亲身领略中国传统书画的魅力。



责任编辑:韩柒玥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