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数字化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时间:2022-06-13    来源:科技日报   

“如今在圆明园或者良渚遗址公园游览,看到的不再是残垣断壁、空旷一片。游客可以通过增强现实(AR)眼镜,在圆明园看到复原的海晏堂、正在喷水的十二兽首,在良渚遗址公园看到5000年前的部落首领,正在莫角山高地上审视他的都城。”

6月10日,在甘肃兰州举办的第二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上,来自全国的13位专家学者结合最新科研进展与成果开展了广泛学术交流。

科技加持,敦煌文物“炫酷”迈向世界

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刘晓平以《大遗址文化内涵叙事化展示与交互技术研发》为题,分享了最新研发成果。

刘晓平介绍,运用自然语言理解和语音合成等人工智能(AI)技术,游客可以问问部落首领城里有多少条河;AR眼镜虚实叠加效果和跟踪定位技术的发展,让用户戴上眼镜,就能感受到如同电影《头号玩家》的游戏世界中所呈现的景象。

文物的保护,离不开科技赋能,这几乎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吴健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

主要从事文化遗产数字化等方面研究的吴健介绍,以备受关注的数字敦煌为例,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相遇交融中,敦煌艺术走出石窟、迈向世界的脚步更加“炫酷”。

吴健说,通过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充分构建多元化的敦煌文化,可让观众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艺术欣赏和体验,使不可移动的敦煌文物突破物理空间,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实现全球共享,培育和提升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科技助力,守好本来开拓未来

“没有高科技的手段,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走不到今天。”吴健说,莫高窟的保护历经70年,科技功不可没。

吴健表示,目前我国在文物保护领域使用的设备与技术,都代表着当代文物保护的国际水平。科研条件和环境在加强,保护手段、技术手段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刘晓平的观点与吴健不谋而合。刘晓平介绍,科技在文物保护和利用方面的作用,就是把之前做不到甚至想不到的事情变成了现实。文物多视角全方位信息的结构化和知识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传统流程如何统一标准,形成大多数文博部门都认同并且执行的统一接口,未来还需要不断加强行业合作和共通。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家昌,主要从事木质文物、考古现场出土文物及土遗址保护等方面的研究,馆藏脆弱青铜器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是其中之一。

“利用科技,形成一种适用于馆藏脆弱青铜器保护的关键技术,引入‘科技力’,保护珍稀而又脆弱的文物显得基础且必要。”陈家昌说。

“守护好本来,才能更好开拓未来。”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说,“十四五”期间,我国文物科技创新工作将围绕文物保护、研究、管理和利用需求,遵循文物科技发展规律,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持续推动基础研究,加快推进急需技术攻关和应用。同时,还将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文物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构建多学科协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


责任编辑:韩柒玥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