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海雀的绿水青山,村民的幸福不动产

时间:2022-07-05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贵阳电(记者李凡、骆飞)盛夏时节,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林海滔滔,一排排苍翠的华山松、马尾松沿着山坡铺开,把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房屋围得严严实实,犹如守卫村庄的绿色城墙。

  今年57岁的马正安是海雀村的五名生态护林员之一。像其他护林员一样,马正安要每天坚持巡山护林。

  “到了夏季,一是要防火、防虫,二是要时刻提醒村民不能在林地里放养牲口,我们要世代守护好这片山林。”马正安说。

  海雀村目前有1.37万亩山林,森林覆盖率高达77%。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海雀村还是一处荒山秃岭、土地贫瘠且森林覆盖率不到5%的“海枯”村。

  村民要吃饱饭、吃长远饭,首要是改善生态环境。1987年开始,海雀村在老村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上了上万亩的华山松、马尾松,海雀村逐步变成了绿色林海。

  海雀村村民30多年来牢牢守护着这片万亩山林,因林地水源涵养充沛,还为周围多个寨子提供了饮用水源。在厚植绿色生态环境的同时,文朝荣还带领村民改良种植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近年来,通过脱贫攻坚的推动,海雀村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同时,海雀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起林下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还成立旅游公司,建立党性教育基地,发展旅游民宿等,让老百姓吃上“旅游饭”。

  当下,走进海雀村,山上是一望无际的林海,山间是规划整齐的产业基地,山下是干净整洁的绿化步道。曾经的杈杈房、茅草房,现在保留成了向游客见证海雀村过去历史发展的印记。如今,海雀村家家户户住上了白墙灰瓦的黔西北风貌民居。

  34岁的马德巧说,2020年,村里开始大规模发展乡村旅游,她家与县里的旅游平台公司签订协议,利用自家房屋二楼的闲置空间发展起旅游民宿,每个床位有客人来住,可获得50元一天的分红。

  “公司统一改造民宿设备设施,村里负责旅游培训服务,我们做好卫生打扫和旅游接待。”马德巧说,两年多来,她家一共获得分红近3万元。同时,因为近年来海雀村旅游兴旺,她家还经营起一间便利店,每月可获得2000元收入。

  海雀村村支书文均福说,村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已带动17户村民发展了144个民宿床位,仅去年一年,参与民宿发展的村民就获得分红21万余元。今年,村里还通过相关部门的支持,获得800万元资金,用于打造10栋精品民宿,进一步带动海雀村民宿品质的提升。

  “守好这绿水青山,就是村民的幸福不动产。”文均福介绍,万亩山林的生态效益,还体现在让海雀村的“空气”也变成现实的生态财富。在今年4月29日,贵州省第一张集体林碳票落地到海雀村,经过核算,涉及林地7346.5亩,监测期碳减排量达34627.7吨。“这张碳票价值104万元左右,可以让海雀村229户群众户均增收4500元左右。”文均福说。


责任编辑:韩柒玥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