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时评

中国环境报:九寨沟游客踏水拍照?观水不戏水并非小题大做

时间:2022-08-11    来源:中国环境APP   

        九寨沟的海子美如宝石,纯似水晶,是大自然水韵斑斓的调色盘。这样的美景时而被不和谐的画面打破。据媒体视频报道,近日有4名游客违反规定离开游览栈道,光脚下滩踏水拍照。事后,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对4名游客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当事人以书面道歉信的形式公开道歉。

        不少网友对上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表示反对,认为“九寨沟不是水上乐园”。但仍有部分网友对九寨沟不许下水的要求并不理解,认为“九寨沟不能玩水我就不去了”。炎炎夏日,游客渴望亲水的冲动本无可厚非,但并不是所有地方的水都是可以亲密接触的。为了自己臭美而破坏脆弱的生态美,这样一点也不美。

        九寨沟只许观水不许下水并非小题大做。不同于一般景区,九寨沟独特的水景钙华景观形成缓慢且脆弱。钙华的沉积速度不到1毫米/年,人为进入水体干扰,会对钙华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且会使贫营养水质的水体富营养化。九寨沟除了是风景名胜区,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更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因此,这里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和到访者,对于保护自然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然生态的特殊性,使得在其他地方微不足道的举动,在这里却可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个影响可能不是由几个游客直接造成的,而是在于个别不文明行为可能带来的反面示范和连锁反应。进入8月以来,九寨沟每日游客量达到十余万人次,在如此规模的游客中难免存在管理盲区,更何况在已有标牌、有提醒、有栈道、有护栏的情况下,仍有游客做出违反规定、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如果对不文明行为不及时加以制止和惩戒,进行合理宣传和引导,仍会出现更多不明就里的围观群众,甚至盲目效仿者,极易产生破窗效应。

        其实,这并不是类似事件第一次冲上热搜。前有在贵州梵净山金顶刻字被罚12万元,踩踏丹霞地貌的旅行博主公开道歉,北京市天坛公园门口公示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黑名单等,每一次事件的曝光都发挥了警示作用,引起更多人的反思。

        为避免类似的行为一再发生,笔者认为,必要的监管和严惩并非不文明旅游事件的终结,而是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宣传引导,尤其是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的人充分认识和反思保护的重要性和破坏的严重性。

        景区需加强科普宣传,避免无知者无畏。各景区可以围绕案例设置热点话题,围绕本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对游客开展更多的地质、水文、自然知识科普,引导游客进一步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线下和线上的显眼位置声明景区性质和旅游者责任,在游客购票、报团时就打好“预防针”。在日常宣传中,在强调风景美的同时,也要注重宣传景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义。

        旅游者需转变观念,杜绝明知故犯。前车之鉴告诉我们,应当用文明旅行带走美好回忆,否则只会留下不光彩的深刻教训。应当从被动接受制度约束转变为主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消耗性、索取性的旅游,转变为保护性、研学性的生态旅游。对自然的美应当心怀敬畏,保持适当距离,树立保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荣辱观念,把美景留给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对于出游中发现的不文明行为,不做旁观者,做好监督者,及时制止和举报。


责任编辑:李嘉龙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