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4 来源:中国环境
位于苏州的张家港湾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湾。改革开放后,张家港凭借绵长的江岸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湾内居民临江难见江、近水难亲水。随着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推行,张家港湾四分之三的生产岸线变成了生态岸线,江边人家的生活,也在改变……江堤绿了,江村美了,人心齐了,人气旺了!
永兴村地处张家港湾核心区,也是江湾上唯一具备文旅基础的原始村落。“我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担任村书记的这29年,是我最美好的年华,因为我见证了永兴村最美丽的转变,也目睹了张家港湾从生产岸线变身生态岸线的绿色蝶变。”永兴村的党总支书记黄学贤把自己的汗水都挥洒在了这片“看得见江水、记得住乡愁、听得到红色故事”的土地,用多年的执着和坚守,与全村百姓一起打造出“最美江村”。
留住6000多亩芦苇滩 立志建设生态家园
岸边散落的村庄,犹如闪亮的浪花,映照着“长江大保护”的温情故事,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初进永兴村,壮阔的江滩风景吸引着记者的目光,绵延数公里的长江岸线上长满了大片大片的芦苇,宛如一条“绿丝带”。
1994年,黄学贤接过永兴村党总支书记的重担,从那时起他就在内心立志要把永兴村建设成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永兴村拥有长江岸线3.6公里,有着特有的长江景观,6000多亩的芦苇滩是村里最亮丽的生态风景线,各种稀有鸟类是这里的“常客”。”黄学贤介绍说,芦苇是最好的水质净化植物,大面积的芦苇滩不仅可以调节气候,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护芦苇就是保护长江生态,就是保护家园。因此,在黄学贤和村两委班子的坚持下,永兴村的芦苇滩经历几次规划调整后仍完整保留下来。
站在十里芦苇江滩向南望去,又是别样风景。那是永兴村在2010年,依托紧邻长江的地理位置优势建设而成的永兴生态园。当时,黄学贤就看到了永兴村临江发展的生态优势,大胆提出了建设永兴生态园的想法。不过,对于当时经济实力并不强的永兴村而言,如何先让生态园“绿”起来,成了首要难题。
为节约经费,黄学贤决定带领全村干群,一起撸起袖子自己干。“十多年,我们种植了四万多棵树、一百多个品种,这些都是全体干群放弃了节假日一棵棵种出来的。”
融入张家港湾提升工程 打造人文生态综合体
生态园“绿”起来了,但是脏乱差的江边环境,却让黄学贤苦不堪言。原来当时,永兴村江堤内外都是养鸭子用的围网。“养鸭人会用网圈围起来供自己放鸭,有时味道很大,根本不可能亲近江水,有些村民觉得环境不好,就搬到了市区。”黄学贤说,虽然生态园内绿植成荫,但受江边环境所累,并没引来多少游客。生态富农的路子怎么往下走?黄学贤一度压力大到整宿失眠。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19年。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2019年,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启动。作为张家港湾核心区域,依江而居的永兴村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张家港湾”建设,铁腕整治沿江大环境和人居环境,提升江堤内侧河道水质,实现“最美江村”和“最美江湾”深度融合。拆除4万余平方米违建,清理40余户大大小小的养殖场。村域内河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三类,疏浚24条村级河道,实现串联成网,构建江河循环。同时,成立旅游文化发展公司,以永兴生态园为核心,整合农家乐、采摘园、民宿区,打造田园综合体。
至此,永兴村告别了近半个世纪的养殖业,也迎来了新机遇,开启了新征程,借着“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的东风,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江边村落蜕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江湾焕新、江滩刷屏、江村出圈,一处“生态留白”,引来了“流量”,更带来了“留量”。据介绍,每年来永兴村的市民及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发展,农民人均年增收9000元左右。
永兴村紧邻长江,曾经是隐蔽的“红色交通线”。革命岁月中,有20余名战士牺牲在这里,留下一个个红色故事。为此,永兴村推进乡村旅游示范建设,建立江湾初心学堂、开设现场教学示范课、构建“一核双环三街四区”的文旅框架,定制精品旅游路线、设立初心党建项目,实现乡村旅游胜地和党性教育基地的有机融合,打响“学长江大保护,到张家港永兴”的特色品牌。
留住乡愁留住根 生态图景再启航
“在打造自然生态的同时,我们更要打造人文生态。”黄学贤心里清楚,有了文化的植入,永兴村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才能成为真正的“最美江村”。
有了十多年永兴生态园建设的成果,临江6个村民小组被划为保留村庄。绿色生态滋养出好山好水,也涵养出一方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园。正月唱春、元宵庙会、立夏斗蛋、中秋祭月、重阳蒸糕、除夕守岁、竹编器、木器具、老蒲鞋、螃琪豆腐……美好的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习俗相互交融,凝聚出了江村百姓最质朴的生活愿景和最厚重的处世哲学,也形成了最美长江岸线少有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和谐共生。
乡愁是一股让所有中国人魂牵梦萦的情愫,老树则是家家户户心中的“根”。在农村,屋前常有“老树”,往往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甚至标志着一个家族的“繁茂”。随着江村建设逐渐展开,永兴村200余户村民陆续拆迁。告别了祖辈生活的村子,如何化解村民心中的羁绊,留住江村乡愁?永兴村移植动迁村民家中老树,以一片“忆乡林”,还原旧时生活场景,并用树上的二维码“身份证”,记录下树主人的家庭故事,让动迁村民来到这里,忆苦思甜,扬善传德,回味乡愁。
古建筑是文化传承的千年守望,更是沉淀文化的风韵弥漫,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着千年来古人的智慧。保护古建就是保护历史,就是延续民族根脉,也让后人知道从哪里来,更清楚要到哪里去。为留住千年的传统古建文化,生动还原中华民族壮阔辉煌的历史篇章,永兴村把全国各地即将拆除的古宅整栋搬迁至江边的明清园内,用异地保护的形式,让古建文化在长江边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永兴村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能让老百姓从保护生态的过程中,带动乡村旅游,让老百姓直接从这里面得到实惠。如今,永兴村越变越年轻了,我也变老了,但越干越有劲啊。”采访中,谈及永兴村未来图景,黄学贤指着办公室墙面上,一幅由他自己设计的规划图,沿江老街、现代文创街、民俗美食街、江景民宿等一批特色文旅品牌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江堤的河道、水系也已基本贯通……一幅芦苇飘荡、鸟语花香的生态村庄画卷正越来越清晰。
以生态之笔擘画长江美丽江湾,还张家港市民“一江清水两岸葱绿”。作为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窗口,张家港湾的蝶变重生,永兴村的发展变迁,不仅是张家港市修复生态的生动实践,更是打造“美丽中国”县域城市样板的启航地。
原题:永兴村:见证张家港湾华丽蜕变,为最美江村代言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