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时评

人民财评:让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更“甜”

时间:2022-08-30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业科技盛会——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在南京火热举办。

活动科技感满满,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等创新主体纷纷参与,一大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实现转化,活动签约项目600多项,金额突破120亿元。事实证明,新时代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要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强化产学研紧密结合,注重研发应用一体化推进,研究新办法、探索新机制、走出新路子。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在种业种源、农机农艺、农技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支撑保障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菜篮子”供给充裕,“米袋子”保障有力。放眼广袤田畴,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十年间提高7个百分点,超过61%,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2%,全国已建成9亿多亩高标准农田,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

“硬核”数据实打实,见证农业生产方式之变:从肩扛牛拉到机种机收,从看天吃饭到旱能浇、涝能排,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重大成就、重大变革的背后,应当看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建好高标准农田,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更大力度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抓实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重点任务,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多方共同发力、形成合力,整合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打通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全链条,加快成果的孵化、转化,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让好技术更好转化为生产力。

挑上“金扁担”,好技术要让农民用得上、用得好。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便可达10%以上。因此,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在强推广、优服务上双管齐下。一方面,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壮大农技推广服务特聘力量,加快信息化服务手段普及应用,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推进服务社会化,推进粮食生产统防统治、代耕代种、代收代储,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导入小农户。

落实藏粮于技关键在人。农民是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加快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促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提升,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成长起来,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必将更加矫健。

责任编辑:李嘉龙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