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太谷秧歌,乡土气息浓郁,表演诙谐风趣。图片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中新网北京10月5日电 台湾《经济日报》近日发表了有关山西省晋中市的报道,介绍了当地特色民间艺术。
报道指出,太谷秧歌又称祁太秧歌,是广泛传唱于晋中一带的民间戏曲;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太谷秧歌可追溯到唐代,最初只是太谷民间流行的民歌小调,伴随着农事活动互相传唱。明代后,“闹秧歌”分化为以舞蹈为主的“过街秧歌”和以说唱为主的“地秧歌”。清代时,太谷各大商号遍及全国,频繁的商贸往来,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发展,“地秧歌”得以吸收、借鉴、融合凤阳花鼓、采茶舞等外地民间艺术的形式,使自身表现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并逐渐向戏曲化方向发展,开始出现了自编自演的秧歌剧目。清光绪初年,太谷民间普遍成立了秧歌农余班——“窝儿班”,并以“交社社”的形式在周边地区活动。
形意拳,孩童也喜欢。图片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太谷秧歌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乡土气息浓郁,表演诙谐风趣,曲调优美多变,语言朴实无华、亲切感人,极具地域色彩和艺术魅力。秧歌的唱腔与道白用太谷方言入韵,韵味十足,在乡间俚语中,透露出纯真的自然人性之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秧歌艺人,也成为太谷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是中国四大名拳之一。它具有修身养性、益寿延年、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和技击防御等强大功能。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的传承,形意拳已传遍各地。经考证,形意拳的发源地就在山西晋中。
形意拳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通过对形与意的相互调节、内与外的相互作用,来达到体用兼修的效果,蕴涵着哲理、医理、儒道思想以及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兼备了修练、防身、技击、强身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种功能。(完)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