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石老人”塌了,流逝中的景观带来什么警示?

时间:2022-10-07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10月3日一早,青岛知名景点、地标性景观之一的“石老人”在风雨中遭受破坏的消息刷屏。有记者在石老人浴场看到,“石老人”的上半部分已经缺失了,“头”和“胳膊”都已经不见。3日上午,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相关工作人员确认,“石老人”于3日凌晨4时坍塌。

惋惜之余,关于要不要修复“石老人”,各方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礁石受到常年风化和海水侵蚀,坍塌属于自然现象,也没什么办法;也有人认为,“石老人”承载着青岛人和游客们多年来的情感记忆,已经成为青岛的城市地标,值得修复和保护。

目前,有关部门已对“石老人”海蚀柱采取了临时性保护措施,具体修复方案正在抓紧论证,但在礁石修复这块,的确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困难。

网友上传的石老人被毁前后对比图

对于自然现象的存续,到底是应该人为保护还是顺其自然?其实两种观点各自有其能支撑的理由。不同于之前距今900多年的万安桥失火,很多人都坚持应该修复和加强保护,因为万安桥本身就是人为筑造的建筑物,且具有实用功能。而“石老人”本身就美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若人为修复,可能还少了几分味道。始于自然,归于自然,似乎是其很正常的结局。

不过,“石老人”多年来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段共同的情感记忆,比普通的礁石还多了一层文化地标的存在意义。

倒不如说这件事提醒了我们:一些与我们有共同记忆的事或物,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也会有消逝的时候,因此,在它们还在的时候要好好珍惜。

如果不是这次的新闻,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石老人”也会坍塌。毕竟,发现于康熙三十一年的“石老人”已经安然无恙地伫立多年,而实际上,这样的海蚀柱景观在受到常年风化和海水侵蚀后,其内部会自然形成一些裂隙,裂隙中的海水在热胀冷缩的影响下,体积变化,就会对岩石形成挤压,使裂缝逐渐增大、增多,久而久之就会有小的石块脱落。

至少在这件事之后,我们应当认识到礁石类景观其实是很脆弱的。专家早有建议,“石老人”岩体上应严禁游人攀登,以防止损伤表面相对完整的状态。比如像2009年三名小伙爬到“石老人”海蚀柱顶拍照这样的事,绝不应该再发生了。虽然不能抵挡自然消逝,但至少不要加速它的离去。

对于这些流逝中的景观,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在它们仅存的时间里,如何才能更好地欣赏他们。有网友提议可以学习塞尔维亚对于自然景观的一些做法,即在残缺的遗迹旁边树立一块玻璃,在玻璃上勾勒出它本来的样子,人们透过这块玻璃既可以看到遗迹的现状,又可以看到它原来的样子,感受时间的自然流逝。

塞尔维亚的一处遗迹,通过旁边的玻璃可以看到它原本的样子。

作为海蚀柱,“石老人”总有垮塌的一天,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它的坍塌可能带来更多的还是精神方面的影响,让很多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儿时记忆的逝去和海枯石烂的历史过程。世事变幻不过寻常,珍惜当下每一天。

原标题:“石老人”坍塌,带给我们什么警示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