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环保

塞罕坝:世界最大人工林踏上“二次创业”路

时间:2022-10-24    来源:河北生态环境   

绿色名片

从昔日“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到如今“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一代接着一代干,建起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称赞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同年12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2021年9月,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图片

苍翠连绵绿波涌动的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绿色实践

前不久,由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牵头、在承德市举办的塞罕坝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暨金融机构授信签约仪式上,12家企业购买塞罕坝机械林场等8个降碳产品,实现价值转化2460.59万元。

“塞罕坝的变迁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二十大代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一心一意地种树。”

塞罕坝地处河北省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历史上也曾水草丰美、森林茂密。后因开围放垦、连年战火,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1962年,369名林场创业者从四面八方来到塞罕坝,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拓荒之路。

“那时,我们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里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林场第一代建设者陈彦娴如今已满头银发,但每次看到自己当年亲手栽下的树苗长成大树,吃过的苦也就变成了甜。

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陈彦娴是领奖代表之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内心仍难掩激动,“很多不认识的外国人主动走到我们身边祝贺,有的还现场和我们探讨起在荒山沙地种树的方法。”

近几年,塞罕坝人又在造林难度更大的石质阳坡上进行“攻坚造林”。“这些地方都是‘头皮土’,土层只有几厘米厚,不规则的碎石一块挨一块地挤在土层下,小樟子松就是在这样的石头缝儿里种活的。”安长明代表说,今年塞罕坝完成造林6657亩,其中就包括1700余亩“攻坚造林”。

咬定青山不放松。去年9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再次赢得世界掌声。

“习近平总书记嘱咐我们,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安长明代表说,这既为林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又给他们增添了巨大动力。

珍视荣誉、继续奋斗。老一代塞罕坝人攻克了引种关、育苗关、造林关。如今,新一代塞罕坝人依然在闯关:良种引育关、资源结构优化关、森林质量提升关……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正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安长明代表说,塞罕坝将全面推进“二次创业”,力争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更好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目标。

绿色成绩单

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面积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82%,活立木蓄积1036.8万立方米,每年可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森林资产总价值达231.2亿元。依托百万亩森林资源,周边4万多名百姓受益。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