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6 来源:苏州日报
环境质量好不好,生物多样性不会“说假话”。最近,苏州工业园区启动了新一轮自然界生物普查。在此之前,该区域分别在2012年和2018年率先在全省开展两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与研究,以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代言”环境质量状况,这应当是最有说服力的。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几年过去了,经济社会发展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目前,调查组已完成首次生态系统类型及陆生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野外调查。仅3天时间,已观测到并鉴定出陆生脊椎动物80余种。其中鸟类70种,达到上一轮调查年度总数一半以上,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分别为黑翅鸢,及上一轮调查时未发现的水雉,罕见迁徙雁鸭类白眉鸭也在阳澄湖湖面集群现身。更为可喜的是,调查组还发现两栖爬行动物8种、哺乳动物6种,包括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两栖类物种黑斑侧褶蛙和易危爬行类物种无蹼壁虎。
工业集中区能不能做到生产与环境两相宜,是一个现实大课题。因为,即使所有生产性企业都做到达标排放,也不等于是零污染、零排放。所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才是苏州工业园区追求的目标。早在2008年,苏州工业园区就被认定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园区循环经济重点示范企业已达100家以上。与此同时,大力支持光伏、储能、分布式燃机、智慧平台等156个能源互联网项目落地,累计并网、备案分布式光伏容量超170兆瓦,备案充电桩(枪)1430台,建成储能项目6个。此外,还投运了金鸡湖1.25兆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工研院“六位一体”0.4兆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尚美楼宇式0.4兆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餐厨垃圾处理产生沼气及LNG存储气化站等项目,基本形成了“光伏-储能-充电桩-天然气分布式”区域能源互联网络。
“GDP要上去,COD要下来!”“十三五”期间,苏州工业园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8%,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仅0.74%,全社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率较“十二五”期间下降3.5个百分点,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呈稳步下降态势。正因如此,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国家级绿色园区、能源互联网示范园区、全国首批绿色低碳示范园区……一个个响当当的称号镌刻在苏州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成绩单”上。那么,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也就不难找到答案了。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3682853 | 手机:183 1032 3459(王老师) | 监督电话:010-53682853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