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首页 要闻 理论 法治 党建 视频 直播 图片 访谈 案例库 智库团 法律法规 政策解读 生态建设 环保公益 精彩时评 环保人物 品牌推荐 无废城市 地方环保 循环经济园 协查通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天将降大任于“啥”人,为何会有这么多人记错?

时间:2022-10-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救命,到底是谁篡改了我的记忆?”近日,互联网上有关“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争论不休。对于人教社官方给出的回应——历套教材都是“是人”,许多网友表现出极大的疑惑,坚称自己学的就是“斯人”。在这种“群体恍惚”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

多个人教社版本的教材均显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多个人教社版本的教材均显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请问孟子:“是人”还是“斯人”?

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一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引发网友热议。大家争论的点在于,孟子说的到底是“是人”还是“斯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工作人员回应表示,该社出版的中学教材,自1961年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以来,历套的教材都是“是人”版本,并且他们也查阅了众多古籍,结果也显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网友评论截图

网友评论截图

其实“是人”和“斯人”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这个人”的意思,很可能在民间流传时产生了偏差,更有网友分析是受到部分教辅材料和影视剧作品的影响,导致出现这样的心理暗示。

然而面对如此“证据确凿”,许多网友仍坚信自己的记忆,纷纷表示当年学的就是“斯人”不会有错。更有人举例佐证称,输入法推荐里显示的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其实不只是这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有人提出生活中一些类似的情形,如歌曲《爱我中华》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但许多人记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雕塑《思想者》的造型是手扶下巴而非手扶额头;杜甫在《绝句》中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不是“两只黄鹂鸣翠柳”。

到底为何出现这种群体性记忆错乱的情况?许多人不约而同提到一个词——“曼德拉效应”。

错误记忆欺骗了我?

所谓曼德拉效应是指,人们误解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上世纪80年代死于狱中,即便他后来已被释放,直到2013年才去世。

当时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后,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了混乱,有数万人坚决表示自己记得曼德拉早就死在了狱中,并且在新闻中看过他的葬礼和他遗孀的演讲。甚至许多互不相识的人共同回忆道,自己曾看过一部纪念曼德拉的电影,包括电影的名字和内容的描述都大体一致,然而这部影片别说上映,甚至从未拍摄过。

其实有关曼德拉效应的事件,往往不是长期形成的,而是由瞬间的记忆碎片错误组合而成。这种瞬时性的记忆,主要是由于人们接收到某项启发性的新闻或者讯息,从而使大脑产生了联想,并调用了相关的记忆碎片进行组合。

比如曼德拉效应事件形成的原理,就是记忆碎片的错误组合和人们受生活经验的影响。此前,曼德拉出现在大众视野时,最显著的特点是他的一头白发,而头发花白往往联想人生暮年。加上曼德拉在监狱中依然斗争不屈,且晚年又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于是当他死亡的消息传来时,很多人便出现曼德拉早已死亡的错误记忆。

假如这个新闻没有被播出,在这些后来认为曼德拉早已经去世的人心中,其实是没有曼德拉已经去世的印象,仅仅就在新闻消息传来的一瞬间便产生了曼德拉效应。

大众集体“失忆”可能吗?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然而对于大脑的记忆来说,并非用眼看到的才会产生记忆。一般情况下,人们用眼看到的事物或场景,自然形成记忆,但在大脑记忆中枢中,听到、看到和想到的,以及生活经验都会凝结在一起,并对记忆产生影响。

其实,人们的记忆形成之前,往往是把这些以碎片化方式存储在大脑中,并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形成记忆,顺序主要以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为主。形成记忆之前,人们往往会对自己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一件事情进行解构,就像对身体进行解剖一样,解构的顺序依旧是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

在碎片组合的过程中,往往根据个人喜好,掺杂了个人的情感或者对某件事情的预判,甚至根据个人的经验进行组合。专业论著分析指出,曼德拉效应往往不是长期形成的,而是由瞬间的记忆碎片错误组合而成。这种瞬时性记忆,主要是由于人们接收到某项启发性的新闻或者讯息,从而使大脑产生了联想,并调用了相关的记忆碎片进行组合。

所以,你被记忆骗到了吗?你还遇过哪些被称为“曼德拉效应”的事件?


责任编辑:姜道品
相关文章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

中国法制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