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来源:中国环境报
“尽管当前不少发达国家受地缘冲突、能源危机影响,气候行动有所回摆,但中国仍按照习近平主席的要求,坚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定力。这说明中国的气候政策和行动具有连续性,中国作出的碳达峰碳中和决策是稳健、务实、正确的。”近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上,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中国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事实和数据表明,中国已走上一条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气候行动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等各领域协同增效。
“中国历来都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派和实干家。” 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活动中书面致辞,“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政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钱勇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中国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举世瞩目的成就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十年来,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进展有目共睹。
2012年至2021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5%的经济增长,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2年下降约34.4%,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37亿吨。截至2021年底,非化石能源占比达16.6%,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达到或超过3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截至2022年6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1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
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和地区向世界输出生态文明的生动案例。
在北京市,PM2.5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首次实现了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在广东省深圳市,拥有超过300公顷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超1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在浙江省,省控断面中Ⅲ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大幅提升,“五水共治”成为全国治水典范。
十年来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每一个时刻,步伐坚定;十年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开展的每一次行动,务实稳健;十年来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个案例,深入人心。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将以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为抓手,让中国气候行动和治理经验,继续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作出中国贡献。
————————————
中国环境报原题为:
中国: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气候治理的行动派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侧记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 人民搜索 | 盘古搜索
京ICP证备09067876号-3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213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京)字第20475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211191
版权所有:中国法制环保网 | 电子邮件: zgfzhb2020@163.com | 热线电话:010-572807608 | 手机:18611130818 | 监督电话:010-57128662 | 法律顾问:振豫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