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来源:中国环境报
从北京市区出发,一路向西,经过3个小时的车程,记者终于在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百花山保护区)见到了世界上最“孤独”的葡萄——百花山葡萄。它是北京市特有的野生植物,也是北京市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百花山葡萄仅有两株。
“1984年,北京林业大学老师路端正在门头沟区发现第一株百花山葡萄野生个体,其叶片呈掌状深裂或全裂,与其他种类的葡萄差异显著。”百花山保护区科研监测科科长赵明腾给记者讲起百花山葡萄的发现过程,“叶裂是叶片的基本形态之一,相当于人的手指头缝,深裂说明叶裂比较深。”
1993年,百花山葡萄被正式命名,这株葡萄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株被发现的百花山葡萄野生个体。直到2016年,百花山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才在一条山沟内发现第二株百花山葡萄野生个体——两株葡萄隔着30公里的距离遥遥相望,共同延续种群血脉。但令人惋惜的是,两株葡萄都是雌株,无法通过自然方式繁衍。
“在发现第二株葡萄后,我们第一时间对其开展监测,并于2019年为它架上了一层钢丝铁网,减少人类活动及野生动物对它的干扰。”赵明腾告诉记者。
百花山保护区积极实施《2022年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百花山葡萄保育项目》,针对两株葡萄加设物联网监测系统,在其周边设置气象监测、物候监测、病虫害监测等设备设施,实现对百花山葡萄及其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强化就地保护。
“现在葡萄已经长到了两三米高,是2019年的近十倍。”赵明腾高兴地说。在问及为什么花这么大力气保护一株小小的葡萄时,赵明腾告诉记者,百花山葡萄是最原始的野生种,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等它的种群扩大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发掘它的价值。”
百花山保护区的力气可不只用在葡萄上,还体现在“迎豹回家”计划上。
“这是一只有北京户口的豹子。”在百花山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科普博物馆内,珍稀动物救护站工作人员刘小龙指着野生豹的标本给记者讲起了“大猫们”的故事。
百花山及其周边地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豹的原始栖息地,但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野生豹踪迹难寻,最后一次在京西现身已是上世纪90年代。野生豹对维护森林生态健康和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判断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为了“迎豹回家”,百花山保护区积极开展生态修复,生态环境逐渐好转,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这个位于门头沟的保护区逐渐成为京西重要的生态屏障。
此外,百花山保护区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开展珍稀濒危植物专项调查,并布设上百台红外相机,加强对野生动物种群的监测,为保护区内1292种植物和271种动物保驾护航。
在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百花山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惊喜。“去年冬季,有30多只褐马鸡出现在保护区内的游览步道上。”百花山保护区管理处资源保护科科长刘璐静告诉记者,褐马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中国特有的鸟类。
“这可是有文化的鸡,《山海经》《禽经》中都能见其身影。”刘小龙打趣道,“顶戴花翎中的翎有一部分用的就是褐马鸡的尾羽。”但是,随着人类活动加剧,野生褐马鸡数量大幅下降,最少时不过百只,百花山保护区内更是寥寥。
为此,百花山保护区不断加强对褐马鸡的保护。如今,保护区内褐马鸡数量已达200余只。“相当于这里有五六个褐马鸡集群,或者更多。”刘璐静告诉记者,“护林员巡山的时候经常能碰到它们,有时候直线距离仅有二三十米。”
百花山保护区内的护林员多为当地村民,负责监测记录保护区内动植物的生长状况。“之所以选择周边村民做护林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当地地形和动植物比较熟悉;另一方面通过巡山、为科研人员提供向导,能帮助他们就地就业,增加收入。”百花山保护区管理处常务副主任杨宏告诉记者。
“百花山保护区位于深山区,村民收入不高且多以老年人口为主,以前部分村民对保护区认可度不高,认为保护区对人为活动的限制太多,制约了当地发展。为此,我们与当地政府一道积极探索新的增收方式,鼓励村民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民宿。”杨宏表示,“随着生态环境好转和基础设施完善,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逐渐意识到保护区建得好,也应该建,因为景美了、山绿了,钱也就有了。”
如今,百花山保护区正积极探索绿色经济新业态,依托当地优质的生态环境,通过深入挖掘区域资源特色,建设观星观鸟平台、准专业圆顶天文台及远程天文台等,打造“百花星空”IP和特色观鸟活动品牌,推动“星空+科教研学+休闲康养”等业态有机融合,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