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评论:滇池白鲢集体“跃龙门”,“十年禁渔”成果初步展现!

时间:2023-08-12    来源:中国环境APP   

近日,昆明滇池海埂西码头、滇池—草海连通泵站排水口处,不断有大量白鲢鱼跳出水面,有的甚至跳到快艇上,呈现出人鱼狂欢的宏伟壮观场景。相关视频被多家媒体报道,引发了不少网友评论,有的猜测可能是要发生地震的前兆,有的认为可能是游船漏电或水中缺氧导致,有的认为是水环境出了问题。

经专家现场调研发现,滇池不存在网友猜测的漏电、水体污染等情况。跃出水面的鱼类主要是白鲢,一种江河性鱼类,对水流刺激较敏感,有抢水、集群的性。近日昆明持续降雨,汇入滇池的河流流量增加,导致滇池局部区域的水流变化较大,促使鱼类聚集。在外部因素刺激下,引发了鱼群跳跃的应激反应。此外,海埂西码头常有游艇出入惊扰水体,鱼群也容易因此产生跳跃行为。

笔者认为,出现鱼群聚集和大量跃出水面的现象,网友不必过度联想,以往大理西洱河、济南大明湖、浙江临海等地都发生过类似情况,发生的原因同滇池基本相似。在滇池“十年禁渔”夜间执法巡查时,执法快艇在滇池上航行,打开强光手电向水面照射,经过鱼群栖息地时,也发生过鱼跳出水面的现象。这一现象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充分体现出群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提升,对滇池保护治理的关心和关注。市民和游人没有因为大量鱼群出现去捕鱼和钓鱼,及时将跳到岸上或船上的鱼放回滇池。主管部门为防止鱼跳到或撞到游船上受伤,及时停运了游船,减小对鱼群的惊扰,并打捞死鱼做无害化处理。同时,跟踪观测相关水域水流数据、水中氧气含量、营养物质数据和水质指标数据等。相关部门经现场调研论证,及时做出科学的回应,起到了科普教育的效果。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首赫哲民谣是用来形容过去东北地区物产丰富和自然环境好。滇池出现鱼群集体“跃龙门”的场景确实十分罕见,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滇池鱼类资源的丰富,是滇池“十年禁渔”成果的初步展现。自2020年8月开始,滇池及主要入湖河道持续开展“十年禁渔”。全面禁渔有效地保护了滇池渔业资源,使得鱼类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增多。滇池鱼类恢复至26种,水生植物从2010年的238种增至303种,鸟类从2012年的96种增至175种。一些曾经消失多年的水生植物,滇池金线鲃等土著鱼类,鸬鹚、白眉鸭等鸟类重现滇池,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彩鹮也出现在滇池之滨。

然而,在鱼类品种和数量增多的情况下,部分鱼类死亡会对水体造成负面影响。比如,滇池银鱼生命周期只有一年,如果不及时捕捞,会大量死亡而污染滇池水体,对滇池水环境造成影响。在坚决贯彻“十年禁渔”的基础上,应探索生态捕捞的路径,合理发挥渔业资源的效益,维护滇池鱼类种群的生态平衡,构建以水养鱼、以鱼控藻的健康生态系统,全面提升滇池水环境质量。


责任编辑:姜道品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法制环保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